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推出特别策划。
《法治新枫》特别节目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热线12》栏目于国庆节期间推出特别节目《法治新枫》,深入优秀“枫桥式”基层党组织,深度解码“枫桥经验”。
10月3日,北京的一家派出所在节目中“亮相”,让我们跟随节目组一起深度解析这个派出所的“法治新枫”。
PART.01
和群众打成一片
清晨跟电报大楼整点的钟声一起回荡在胡同里的,还有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六部口社区民警、社区党委副书记车志强爽朗的笑声。
11条胡同,98个楼院门,61家单位,这是他的责任田。
这里面的人他也早就处成了老街坊。
车志强从警29年,在六部口社区管片已经第十二年了。
六部口社区紧邻长安街,社区面积不大,但平房院不少,常住人口2700多人。
常在胡同转悠,车志强作为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的社区民警,深知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性。
在胡同里,车志强遇到的大多数是一些下水道堵塞、树枝压房等繁琐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民齐大爷前两天跟车志强反映,自己种的倭瓜半夜的时候不知道被谁给摘走了,车志强一直把这件事儿放在心上,通过调查找到当事人以后,最终给齐大爷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前两天入户,居民何女士反映家附近的这栋大楼楼顶上的空调外机噪声太大,车志强为此多次与大楼管理部门沟通,如今大楼进行了整改,何女士也对车志强的工作态度表示了肯定。
车志强说:“关键在于老百姓跟咱们民警比较熟了,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也是为了大家好,所以群众能够理解,都给面儿。”
给面儿,靠的是车志强对居民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态度积攒起来的人气儿。
走在胡同里,每碰到一位居民,车志强都能聊上两句,而且每家有什么情况他都一清二楚。
车志强下社区,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不一样的是院里的人听到是他来了,都会专门出来招呼一声。
车志强对居民们言语间透着亲切和尊重,当然光靠人气远远不够,还得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前,居民张女士遇到了跨不过去的坎,因为是家里的事又涉及到法律纠纷,她不愿过多让外人知道,但却找到了车志强。“车警官给我一种特别能够依靠的感觉,关键时候都是车警官给我们指点的。”
三年的时间,车志强帮着张女士一步步维护着家人的合法权益,现在事情已经看到了“曙光”。
“如果找不到正确的‘出口’真的会出问题,车警官这样做,真是维护了一片社会安宁。”张女士感叹说。
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多年来车志强总结出了自己的方式方法,像帮助张女士解决矛盾纠纷的情况不是个例。
另外两位居民门挨门,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摩擦,两家人有段时间每天剑拔弩张,车志强跑了好多趟,渐渐地两家人冰释前嫌,和睦如初。
其实民警,从群众中来,也要到群众中去,我们做工作必然、必须换位思考,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从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出发,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车志强
居民遇到的小案件小纠纷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解决,往往埋下隐患。身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要确保杜绝此类风险发生,这是车志强的底线。
平时看似他在社区溜达,实际上他时刻绷着一根弦,在社区家长里短的小纠纷之外,他也时刻关注着辖区安全。
这些小案件、小纠纷、小事情,虽说小,但是以小见大,关系到民心、关系到社区的安全稳定。作为民警,就要做到力所能及、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帮助群众纾解情绪。
——车志强
车志强的工作做得很扎实,这一点从他柜子里整齐有序的各种资料中也清晰可见,社区里的院落单位,他做到了一院一图一户一策。
车志强介绍:“社区民警其实都有自己的台账,无非台账的精细程度不一样罢了。通过近三十年的公安工作,把我能想到的、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掌握清楚,就能为破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
这十多年间,院落图从一代的勾勾改改发展为二代的规范健全,辖区的角角落落也早已刻在了车志强的脑子里,哪个院子是重点消防院落纯木质结构,哪个院子没人住,哪个院子来了人了,哪里可能会有安全隐患,他都门儿清。
每次下社区,车志强都一遍又一遍给居民们做安全防范提示,正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念叨,才保证了社区的安全。
提起车志强时,每个居民都赞不绝口。
北京现在也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我们作为中心区的社区民警,更应该为首都的安全和稳定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车志强
我们西长安街派出所有一句座右铭“离红墙最近,跟百姓最亲”。作为离红墙最近的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筑牢“派出所主防”阵地,切切实实“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从而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
——西长安街派出所所长张北辰
节目间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在直播间进行了深度解码。
“枫桥经验” 诞生的真正原因
车警官与社区百姓打成一片,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源头治理的问题。源头治理就是,治心治本治早。刚才这个短片当中与60年之前,1963年“枫桥经验”诞生的时候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着与群众打成一片、源头治理,“枫桥经验”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在跟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当中诞生的、催生的,所以说车警官这句“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源头治理的一个最通俗的解释,实际上也是“枫桥经验”诞生的真正原因。
“穿警服的副书记”解决大问题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首要的基本的要义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治理方面就是党建引领。中国的基层治理,在中国的国家治理当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方位。
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已经发展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经验。第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第二,基层治理是政府治理的底座,是政府治理与社区治理的一个结合部。第三,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主战场。“穿警服的副书记”与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当中的方位、在政府治理当中的方位,是完全匹配完全吻合的,所以说“穿警服的副书记”这个制度安排又简单又明了,还能解决大问题。
PART.02
以老带新
像车志强这样的基层社区民警在西长安街派出所还有很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社区,默默地守护着社区居民的安全。
同时,一代又一代的社区民警,在老一辈的带领和指导下,共同守护着西长安街的宁静与繁华。
李国平,今年已经63岁了,退休前是西长安街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从1989年开始,他就在义达里社区工作,在胡同里跟群众打交道,到退休时,已经31个年头了。
回忆起当社区民警时的时光,李国平说:“从一开始我刚到社区百姓不接受我,到后来相对接受我,到最后群众给我想办法出主意,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我从警以后最享受的过程。”
在义达里社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提起李国平,老百姓就竖起大拇指,他们常说:“有国平这样的好民警,是我们义达里社区的福份。”
在义达里的31年间,李国平用心用情守护着社区的安全,他的倾情付出赢得了百姓的信赖与拥护。
2020年,李国平光荣退休,将义达里社区民警这个接力棒交到了徒弟姚晓腾的手中。
李国平说: “我们公安机关的很多传统,比如说走门入户,比如说宣传发动,比如说值班巡逻,这些东西在小姚这一代身上,不但没有丢,而且还发扬光大了。怎么样把群众的困难,解决到极致,我觉得他们做得非常称职也非常好。”
姚晓腾接手社区后,也跟随着师傅李国平的步伐进行着他的矛盾化解。同时,他还有一个新的身份,社区的执业律师。
2020年,姚晓腾通过了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执业资格证书,随后,他便向前一步建立了“晓腾法治室”。
“晓腾法治室自成立以来,我们累计举办了近20场法治宣传课,包括下户给群众宣讲法律,针对老年人群体、针对门店从业者群体的不同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法律宣讲。”姚晓腾介绍。
晓腾法治室的创立,不仅让居民知法懂法,还可以不出社区就有免费的法律服务。情、理、法共同构建起西长安街派出所的社区工作框架,他们与扎实的基础工作和融洽的警民关系一起,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
我们在运用法治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时候,不能冷冰冰的和群众讲读法条,而是要遵循法治、德治、善治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情理法去沟通、处理、化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姚晓腾
依托各调解室职能发挥,西长安街派出所主动发现矛盾,有效化解矛盾,为辖区群众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秩序。
我们北京市公安局始终坚持公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一直以来都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我们西长安街派出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长安枫警师徒结对”模式,引导青年民警扎实走好走稳从警之路、人生之路,真正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西长安街派出所所长张北辰
PART.03
服务群众是一种荣幸
张博,现任西长安街派出所四级警长。2022年5月参加工作至今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凌晨两点钟,张博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开始今天的执勤工作了。
“别着急,慢慢走”,这句话张博一晚上要说上几百遍。
凌晨两三点钟时的天安门,前来观看升国旗的游客已经开始排队进入天安门广场,到四五点钟,张博所在的执勤点位前,游客已经络绎不绝了。
“我们西长安街派出所所负责的主要是天安门广场的西南侧入口,从这个口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日均客流量大概是三千到五千人之间。暑期峰值还有国庆假期期间人流量可能会达到上万人。”张博介绍。
一晚上的执勤工作,钱包丢失、遗失证件以及孩子走失是张博和同事们遇到最多的游客求助。
虽然是一名年轻民警,但一年多的历练,已经让他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
对于自己的工作,张博说:“能跟这么多天南海北的群众相处打交道,能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份荣幸。谈累肯定是有,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
“人民警察”几个字,在前面的永远是“人民”二字。当看到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脸上扬起的幸福、自豪,看到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再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博
“离红墙最近,跟百姓最亲”的理念在西长安街派出所代代相传,经过几代公安民警的不断奋斗前行,派出所先后1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022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在这片辖区之下,紧抓矛盾调处、推进平安建设和精准服务,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
西长安街派出所将以此为新起点,立足主防、扎根基层,坚持“精密查、精心调、精细研、精准控”,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等各方面持续发力,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红墙”意识相融合,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红墙”外落地生根。
——西长安街派出所所长张北辰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刚才短片当中呈现的这一切,就是一种典型的共建共治共享,我理解就是群众路线在基层治理当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在公安管理领域一直践行群众路线,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公安系统在做工作的时候要专群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要求的是群防群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特别强调共建共治共享。所以说它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共建共治共享可以说已经在全中国的各个地方开花结果。
人民警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基层治理连着千家万户,我们说基层治理,确实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但这其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这就是人民警察,尤其是一线的人民警察,为基层治理、为国家的安全、为社会的平安、为人民的幸福,做出了他们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一张解码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安符”,跨越半个多世纪依然生机勃勃,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创建中,各地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宽广。
向所有奋战在基层治理第一线的人民警察
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