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基层动态

东城法院发布《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审判白皮书》

本站发表时间:[2025-05-06]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通讯员 朱伟 吴水兰 章亚婷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东城法院)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审判白皮书(2020-2024)》,梳理分析近五年来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给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发布典型案例。

  东城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冯宁介绍,2020年至2024年,东城法院共受理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民事案件841件,其中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740件,占比近九成。这些案件中,出版社为原告的案件约占70%,出版社作为被告的案件约占30%,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文学、少儿等领域畅销图书。
  从案件的审理来看,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趋向立体化,呈现三个特点:保护理念不断完善,既做到公正合理保护,又防止权利滥用,既做到激励创新,又维护公平竞争;保护范围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图书内容延伸到封面设计、图书装潢、图书名称等整个出版链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从传统的填平性赔偿到威慑性的惩罚性赔偿,提高侵权者的侵权成本。
  “在此类案件审理中,我们也发现,图书作者和出版社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冯宁说。具体而言,部分作者原创意识不足,相关教辅类图书或应用型普通文字作品同质化问题凸显,或照搬照抄,或拼凑洗稿。一些作者的证据意识不足,创作过程中,未妥善保存手稿、修改稿等展现创作思路及时间线的关键证据,创作完成后,未及时进行作品登记固定创作成果。此外,部分作者法律意识不足,合作作品时未就署名方式、著作权份额、收益分配等问题明确约定,对外授权许可或者转让相关权利时未就授权范围、权利边界等问题明确约定。
  出版社则存在内容审查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到位、风险防范不到位三方面的问题。部分出版社对于图书授权链条的完整性、疑似抄袭内容、署名规范性等,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审查流于形式,忽视洗稿等隐蔽侵权行为。部分出版社在合作渠道管理方面,忽视单据留存,在诉讼中往往难以提供出库单、委印单等证据;在授权管理方面,存在超期、超范围使用被授权作品以及超额印刷等问题。部分出版社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作者及其他权利人的权利边界,以致侵权发生而不自知。部分出版社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创新动力不足,采用的防伪标识较为简单低级,易被破解仿造。
  就如何加强涉图书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东城法院民三庭(知产庭)副庭长万红玉针对作者和出版行业给出相关建议。创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证据意识和法律意识。作品创作中,积极应用时间戳、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创作证据链条。作品创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明确作品权利归属。在涉及作品的合作及授权许可时,明确约定署名方式、著作权份额、授权范围及相关衍生权利归属。图书出版行业要进一步强化“过滤网”和“防护网”建设。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规范编辑、校核等行为。拓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做细做实内容审核,重点防范洗稿、拼凑等侵权行为,合理避让他人的在先权利。完善、推广标准化出版合同模板,明晰权利义务。加大新技术应用和投入,与时俱进升级防伪标识,防范盗版风险。
  图/姚峥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