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顺义区检察院获悉,该院日前通过一起出国务工型诈骗案件,发现辖区内存在企业无资质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情况。检察机关通过建立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锁定17家违规企业,并向有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不仅督促相关企业合规登记,还推动相关行政单位从机制上堵住出国务工领域的监管漏洞。
2025年2月,一起介绍出国务工型诈骗案件移送顺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犯罪嫌疑人庞某、陈某等10人成立了一家因私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在未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情况下,以为求职者安排境外高薪工作为幌子,向600余人收取服务费1000余万元。
根据《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应当按规定获得批准,并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同时,该条例对申请主体经营资质有明确标准认定。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立即对区域内企业展开线索摸排,发现辖区内存在两种违规情形:一类是无资格,却明确在其营业执照内将对外劳务合作登记为经营项目的企业;另一类则是以“因私出入境”“人力资源服务”为幌子,实际从事境外劳务中介的机构。这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海外工作场景等虚假视频吸引求职者,收取费用后却无法兑现承诺。
检察官还调取了近三年以来的境外务工12345的投诉举报数据,发现1000余条投诉信息涉及20余家企业,全部指向无对外劳务合作资格经营主体。投诉内容高度一致,多集中在收费后不安排出境、出境后无接收单位、企业频繁变更经营地址、退费难等。
根据这一情况,顺义区检察院用“对外劳务合作领域劳动者权益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创新性地将经营项目包含“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名单、被高频投诉的因私出入境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名单、在网络平台发布境外务工宣传的企业名单,与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名单进行比对。
通过数据碰撞,检察官精准锁定17家违规企业——这些从事建设工程、建筑劳务、保洁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在无对外劳务合作资格的情况下,将对外劳务合作登记为企业经营项目;同时发现多家因私出入境中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无资格的情况下,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业务。
2025年初,顺义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市场主体登记事项专项排查行动,依法督促17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完成经营范围登记内容变更。同时,检察机关推动辖区多家行政单位实现信息共享,对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等行为开展联合查处。对此次排查出的部分涉案企业可能涉嫌刑事犯罪问题,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与刑事检察部门实现案件线索共享,以融合履职推进破解境外务工诈骗立案难问题。
近期,检察机关又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研讨,根据现行法规体系下商务、市场、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划分,论证多部门、系统化履职路径,并形成专门调研报告,实现从个案办理到行业治理,再从行业治理到制度完善的法治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