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政法要闻

为让年迈老人少跑一趟法院 法官亲赴证人家听取证言

本站发表时间:[2025-11-17]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赵银豪的办公室内,放着一把木手杖,手杖的扶手是一只鸟儿的造型。这种手杖被称为“鸠首杖”。在2000年前的汉代,国家会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颁发“鸠首杖”,并以立法的形式维护、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以此体现国家对老年人的优待和礼遇。
  在赵银豪看来,办公室的这根“鸠首杖”可以时刻提醒他在涉老审判工作中,做好针对老人的权益保护工作。“我们法院也一直在提升涉老审判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为此专门打造了一套‘鸠首杖工作法’特色涉老审判工作机制。”
  他举例说,案件的举证环节一般是在法庭上进行的。但为了方便老年人举证,二中院的法官们会主动“多跑腿”,到老年人家中等方便的场所调查取证。“我们多辛苦一些,但能让老年人少跑一趟法院,节约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有一次,法院在审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时发现,去世老人生前订立了一份代书遗嘱,将名下房产留给女儿,但老人的儿子不认可遗嘱的真实性。二中院民六庭法官张鹏联系到了该遗嘱的代书人王泰泰(化名),希望她能出庭作证。
  但询问后,张鹏发现,王泰泰年纪很大,平时还需要照顾卧床的老伴儿,不便到庭作证。
  考虑到王泰泰的客观情况,张鹏带着法官助理祁欢专程赶到王泰泰家中,听她讲述接受邻居委托,执笔代书遗嘱的经过。随后,张鹏又走访了当地社区,了解到王泰泰在社区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街坊邻居不少人都受过她的帮助。就这样,法院在开庭前完成了相关的证据调取工作,减轻了当事人的负担。
  在另一起案件中,宋光、屠育等法官为了方便老人,亲自奔赴商丘市、吉林市等地调查取证。“这位老人患有疾病,出行不便,因此我们决定上门就审。”为此,一行人先是一大早从北京出发,乘高铁抵达河南郑州,当日先在郑州处理了其他工作。第二天一早又前往商丘,了解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调查核实清楚案件情况,是法官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照顾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多跑跑也是应该的。”
  据介绍,2025年前10个月,为了方便老年人举证质证、参与诉讼,北京二中院民六庭法官们就外出就审30余次,线上庭审1370次,外调取证75次,行程覆盖8个省、市、自治区。
  与此同时,法官们还针对老年人诉讼能力和举证能力较弱的情况,积极为老人们对接法律援助服务,适时实地走访,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次,年过九旬老太太庞清(化名)因为房产继承问题,与养女对簿公堂。虽然庞清曾因亲情牵绊,同意签字放弃继承过世丈夫的房产份额,但签字当日考虑到未来的生活困境,电话联系养女表示不再放弃。
  法院审理后认为,司法解释明确提出,遗产处理前或者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魏曙钊法官考虑到庞清明确表示了对放弃行为的反悔,结合其实际养老需求等,判决支持了老人继承丈夫房产的相应份额,为其晚年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
  来自法官的关怀并未随着判决结束。此后,承办法官又来到庞清居住的敬老院回访,并现场协调解决房产过户手续办理问题。面对老人对法律程序的困惑,法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解释,并叮嘱老人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保持愉悦的心情。
  “尊老敬老是社会文明的一道标尺”,赵银豪表示,助老、爱老、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二中院法官在审理涉老案件中的追求。“我们希望不断推进‘鸠首杖工作法’的发展,为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和谐社会贡献司法力量。”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