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聚焦2017北京两会 > 热门评论

一起做好首都缓堵“加减法”

本站发表时间:[2017-01-15] 来源:千龙网 作者:倪恒虎

缓解交通拥堵,一方面要有好的政策设计,另一方面也依赖市民积极参与。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北京市扎实推进交通缓堵工作,广渠路二期等重点道路建成通车,地铁16号线北段顺利开通,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20公里,总里程达到574公里,新增公交专用道100公里,治理自行车道300公里,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

增加道路供给,加大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支持骑行……2016年,北京缓堵下了大力气,完成了一系列任务。2017年,北京实施新一轮缓堵专项行动计划,打出“组合拳”,动作更大,效果也将更明显。

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类几类。一是新建,如开工建设2条轨道交通新线,年内增加运营里程30公里;推进兴延、延崇等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建设西外大街西延、姚家园路、丽泽路等城市快速路;开工建设北苑北、苹果园等综合交通枢纽。随着地铁、高速路、快速路、交通枢纽的增加,容量扩大了,在交通参与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交通拥堵也就相应缓解。

二是调整,如新开和优化调整40条公交线路;增加居住区停车设施,加强路侧停车管理,在城六区建设12处停车管理示范区。对现有的交通要素进行调整,优化布局,有利于促进畅通,降低拥堵。

三是治理,如完成600公里自行车道和步道整治;集中开展交通秩序整治行动,遏制因乱致堵;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促进巡游车、网约车融合发展。治理到位,道路参与者“各行其道”,秩序好了拥堵也就少了。

四是疏堵,如实施100项疏堵工程,推进城六区次支路建设,畅通道路微循环。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工程落实后,交通堵点打通了,微循环畅通了,整体拥堵的局面将得以改观。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市财政投入很大,交通缓堵安排资金553.1亿元。缓堵,不仅有坚持问题导向的政策设计,也有真金白银的保障。

综合来看,缓堵无非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法”,一是“减法”。“加法”,道路要增加,公共交通要增加,必要的交通设施要增加,专项治理要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等;“减法”,堵点要减少,加剧拥堵的行为要减少,影响绿色出行的因素要减少等。

除了政策设计的“加减法”要做好,每一个参与者也应做好缓堵的“加减法”。当绿色出行顺畅了,就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既是为缓堵尽一分力,也给自己的出行带来方便。当个体的行为会成为拥堵的因素,就尽量暂时退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缓堵的政策设计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依赖其中的个体共同努力。

自2011年实施调控以来,北京的机动车增幅大幅下降,但每年仍以3%的速度增长,截至2016年5月,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565万辆。同时,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继续保持“双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拐点”。机动车增幅大幅下降,城六区人口下降,给北京治理交通拥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只要全市上下围绕缓堵共同行动,交通拥堵“拐点”的出现就不用等太久。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