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北京深入推进多元调解与速裁工作 > 身边速裁

多元调解+速裁

本站发表时间:[2017-04-09]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因被单位无故辞退,小王与公司打起了官司。纠纷还在仲裁阶段,可拿不到离职证明没法找新工作的小王有点着急。无奈之下,小王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想问问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3月29日下午,当小王走进朝阳法院立案大厅,等待取号立案的“长龙”顿时让他有点打“退堂鼓”。好在,立案大厅内“律师志愿服务工作站”的值班律师接待了他,并给他详细解释了劳动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

记者了解到,小王所见到的立案“盛况”并非特例,自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作为全国案件量最大的基层法院之一,朝阳法院受案量年年攀升。2016年,该院新收案件总量超过10万件,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这不仅使法官面临巨大的审判压力,也使得当事人不得不面对较长时间的等待。“困境中求变”,按照北京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朝阳法院今年起正式启动了“多元调解+速裁”的前端矛盾化解模式。

徐娟是朝阳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如今还担任起了立案庭“诉调对接中心”的负责人。据徐娟介绍,“诉调对接中心”是新成立不久的机构,主要职能就是导出诉前调解案件。“当事人到窗口立案,立案法官会甄别案件是否适合诉前调解,并征询当事人意愿,如果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在其填写‘立案阶段多元调解申请书’后,案件就会进入诉调对接中心。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诉调对接中心会当即安排特邀调解员调解,达成的协议经立案庭法官审核后,即时出具法律文书。其余案件则由该中心按照原本的管辖分配到法院各个庭室。”

这些案件分配到庭室后,多元化的社会调解力量再根据各庭法官们的安排,担当起化解纠纷的主力。

在朝阳法院亚运村法庭,派出法庭的立案点依旧延续着院本部立案大厅的“盛况”。而庭长李全胜则告诉记者,该庭已经搭建起以速裁为主的快速审理模式,庭内人员被划分为“道交组”和“借贷组”两个大组,专项负责对应的诉由,并与相关的社会调解力量对接。

书记员赵萌在亚运村法庭负责标的额在70万元以上案件的诉调对接工作,主要对接单位是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我和促进会的调解员都建立了微信联系,对方调解成功会第一时间通知我,我们第二天就能出具法律文书。如果调解没成,案件则会立刻返回法院,对于那些在调解中基本事实已经认定,符合速裁条件的,可以直接进入速裁程序,一个月内结案,大大缩短了案件周期。”赵萌说。

除此之外,朝阳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毅钢还告诉记者,除了专业调解机构,朝阳法院还招募了251名特邀调解员,目前已全部分配到各个庭室。通过调解员与法官无缝衔接,实现多元调解与速裁模式的紧密结合。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