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宝忠终年:51岁
去世时间:2016年11月19日
生前职业: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交通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
2016年11月19日18时50分,已经连续处置四个事故现场的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交通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刘宝忠接到派警,离他不远的京承高速52公里处有交通事故,需要处理。队里知道老刘没吃饭,准备安排其他人出警,但老刘只问了位置,便迅速赶赴现场。
随后,队里接到了一个电话:“让食堂给留点饭……”
19时35分,当失控车辆向他撞来的那一刻,已经连续工作12个小时的刘宝忠仍在专注于拍摄事故现场照片。笔飞了,纸散了,血迹斑驳的警服被无情的车轮撕烂……
噩耗传来,负责接听电话的辅警小徐几近崩溃,反复哭喊着:“宝忠大哥!您听我的,吃完饭再出现场,不行么……”
在密云干事故民警不容易,需要负责全境2229.45平方公里所有的简易事故、一般程序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一个班下来,事故小组驱车六、七百公里是常事。2001年,刘宝忠从外勤中队调到事故科,截至今年,累计处理的交通事故逾10823起,其中逃逸事故103起、重大案件203件。如此大的事故处理量却无一起投诉复议,每一起事故他都全力做到双方满意。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大家谈到刘宝忠时的一致评价,也是给大伙的最深感受。事故4组民警雷爱军比刘宝忠晚一年参加工作,谈起刘宝忠,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起探讨案子,“宝忠大哥平常总是沉默寡言,但一说起事故、聊起案子,立马来了精神,从线索梳理到侦破方向,总能滔滔不绝,说起没完。”
办起案子来,刘宝忠更是不会含糊半点儿,特别是侦破逃逸案件上始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较真精神。2015年11月18日清晨,密云镇檀东路发生一起死亡逃逸事故,由于事发路段属于监控盲区,且未发现明显散落物,致使破案工作陷入困境,在旁人看来,此事故很可能无法侦破而“封存”。但一想到受害人家属的痛苦和无助,刘宝忠的心里就像着了火,他带领同事连夜扩大搜查和侦查范围,走访近百处排查百余辆嫌疑车辆。最终在距离现场5公里处的一处监控录像锁定一辆河北牌照的嫌疑车辆,并连夜驱车实施抓捕并起获了肇事车辆。通过对肇事车辆挡泥板上提取的附着物与受害者所骑电动车的车筐上提取的白色塑料进行比对,确认成分相同,实现“零口供”破案。
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刘宝忠特别注重当事人感受,无论夏季酷暑难耐,还是冬天数九严寒,处理每一起事故都坚持在车外做调解、填单子,绝不自己坐在车内却让群众置身车外,从细微处体现尊重。刘宝忠也特别注重事故处理过程中运用语言技巧,总是和言细语讲道理,一点一点做工作,“大家都不是故意的”、“遇到一起是缘分”、“没准以后还能成为朋友呢”等等是他处理事故过程中的常用语,最终消除双方矛盾,实现双方满意。
刘宝忠的办公桌整洁干净,一个布满字迹牛皮记录本、一摞厚厚的事故案卷、一袋装满现场照片的白色信封。他对待事故处理工作很上心,本子上记录了今年以来经手的所有事故案情经过、现场分析、示意图等资料,由于经常翻看、回访事故当事人,记录本皱皱的有些闭合不紧。刘宝忠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案情资料及时整理分类、随时归档入卷,便于案件办理。在调取事故现场监控时,细心的刘宝忠一帧一帧观看录像,使用手机下载“放大镜”APP,放大画面从视频中仔细寻找肇事逃逸者留下的蛛丝马迹,将扑朔迷离的案情还原真相。
刘宝忠说过:“警服一穿就是一辈子,公安这条路就是要一路走到底,等老了身体不济了,国家让退了,老公安的精神永不退休。”
牺牲前3小时,“中心,密三路现场到位”;’牺牲前2小时;他驱车赶往水源路事故现场;牺牲前1小时,他给单位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小徐,让食堂留口热乎饭,我出完现场就回去……”时间,永远定格在了19点35分。
自2001年以来,刘宝忠已累计处理交通事故1万余起,无一起事故投诉复议。在处理每一起交通事故时,刘宝忠坚持公平正义执法,全力做到让事故双方都满意。
在密云干事故民警不容易,需要负责全境2229.45平方公里所有的简易事故、一般程序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一个班下来,一个事故小组驱车六七百公里是常事。
刘宝忠在交通大队事故科工作16年了,累计处理交通事故逾10823起,是队里公认的“老大哥”。今年,队里新来了4个年轻民警,年龄和他的孩子一般大小。刘宝忠和同事聊天,会不经意间嘀咕,“唉,老了老了,再过几年,是该退了”。
随着年龄增长,家人不太支持他继续从事一线工作,总觉得太苦,有危险。他坚持着,安慰家人“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也喜欢这份工作”。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