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京的创新实践 > “枫桥经验”新实践

老街坊解纠纷暖人心

本站发表时间:[2018-10-13]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黄洁 张雪泓

原标题:“枫桥经验”在北京 | 这里的老街坊解纠纷暖人心

走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临街有一排玻璃门房屋,房檐下红底白字的“五里坨地区老街坊暖情调解站”招牌,老远就能望得见。在这里,每天都有专职调解员值班,专门为需要帮助的居民及过往群众开展调解服务,他们有个共同的归属——石景山老街坊组成的暖情调解队。

去年9月底,石景山区司法局成立北京首家以“根植老街坊、动员老街坊、服务老街坊”为宗旨的老街坊暖情调解队,吸纳由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心理专家和律师等组成的33名成员。

一场危机 调解化解

五里坨位于石景山最西边,城中村较多。现年55岁的部敬海是石景山司法局五里坨司法所所长,也是暖情调解站站长。

作为北京的老工业区,石景山有着明显的单位制特征,随着外来人口流入,本土百姓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群众矛盾、邻里纠纷越发突出。

去年12月的一个深夜,已经入睡的部敬海被刺耳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端是居委会主任焦急的声音:“部所,春珲颐养老院出事了!员工今夜都要撤走,140多位老人这就没人管了!”

部敬海撂下电话,披了衣服就匆匆往外赶。路上,他跟两位律师兼调解队队员通电话,叮嘱他们不要睡觉,随时沟通法律问题。

到了现场,部敬海才了解到,这家养老院人事矛盾由来已久。法人和经理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要分道扬镳,员工都是经理带过来的,经理要走他们也一起走。这样一来,养老院的140多位老人当晚就会陷入无人照管的境地。部敬海在与二人分别沟通的同时,又与调解律师不断通电话,在此期间,他还联系街道紧急从别的养老院调来员工帮忙照顾老人。磨破了嘴皮子,熬到快天亮,二人终于松口了,他们答应遵照律师的建议,重新梳理矛盾,继续合作。

一场危机化解,部敬海长出一口气。他笑称自己是“白加黑”“5+2”弹性工作制,处理这样的事情是日常,也只是调解工作一瞥。

有时说和 有时倾听

来调解站之前,56岁的张义在社区居委会工作,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是她生活中觉得最有成就的事。出于对调解工作的热爱,调解队一成立,她就应聘上岗了。

“我觉得自己是个热心肠的人,不做调解亏了”,张义快人快语,人没到笑声先到,调解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

张义告诉记者,调解工作会遇到各种情况,调解员要像水一样柔和,有时需要说和,有时则需要倾听。

一天早上,张义值班,刚到调解站,就看到一位年过八旬、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在门口。她忙把老人扶进屋,细声问:“大爷,有什么我可以帮您的吗?”“没有没有,我就想在这坐会儿,聊会儿天可以吗?”张义估摸这是一位独居老人,平时缺少子女陪伴,非常孤独,于是忙说:“大爷,您有什么话就敞开说吧,您就把这里当您的家,把我当您的孩子。”结果,这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

“你要是我闺女多好啊,”临走时老人握着张义的手,一句话差点没把她的眼泪催下来。那一刻张义觉得,除了化解矛盾纠纷,调解站也是老年人的心灵驿站,他们有解不开的心结,上门儿来说说,这也是自己工作的意义。

来自基层 更懂基层

走进老街坊暖情调解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的几个大字:“对待老街坊们像春天一样温暖”,这也是调解员们铭记在心的信条。调解员兼心理咨询师赵江燕说,“我们是春天,进来的人可能是冬天或者夏天,但我们始终以春天对待他们。”

《法制日报》记者在这里看到,除了每天有调解员值班,还有像赵江燕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坐班,对明显有情绪问题或自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当事人,心理咨询师会对其进行疏导。

“很多矛盾纠纷都带有情感诉求。”赵江燕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儿,调解室来过一位因拆迁利益分配问题与家人产生裂痕的当事人,赵江燕和其交谈后发现,当事人的问题并不完全出在拆迁利益分配上,而是家庭关系不融洽带来的情感纠葛。于是她“对症下药”,对当事人家庭成员进行了多次走访,针对家庭关系展开调解,果然取得不错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除了坐等上门调解,暖情调解队还走街串巷,结合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纠纷排查,及时发现矛盾源头和纠纷隐患,预防矛盾发生。部敬海常说工作要做得更接地气、更踏实一些,“我们本身就来自基层,更懂基层,也要更实在地服务基层”。

“组建一支业务过硬的群众性调解队伍,弥补基层调解力量不足的现状,回应民生需求,是老街坊暖情调解队成立的初衷。”石景山司法局局长高维华说,老街坊暖情调解队以区司法局为主导,社会公益组织负责运行,老街坊们为主要参与力量,律师、心理专家等专业人士作为补充,打造了一个社会多元调解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段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