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9年专题 > 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e周年 > 焦点图

北京互联网法院“黑科技” 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司法

本站发表时间:[2019-08-1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高煦冬
     
(图为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图左)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图右)为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揭牌。)
  生成法律文书不过半小时、几大摞的卷宗变成几字节、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线上参加庭审……您没听错,这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设定,是现实中的真实呈现。8月17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就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北京互联网法院张雯院长为专家代表颁发智库专家聘书。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其中包括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特色机制和取得成效,同时还选取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几大典型技术应用。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整合升级的科技优势,为探索创新互联网审判机制提供了司法智慧和北京经验。
  法律文书智能生成,若“烹小鲜”
  
(图为朱阁法官介绍法律知识图谱技术。)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互联网诉讼模式中,通过在线自动生成文书,有效地解决了法官撰写文书的效率问题和规范问题,保障了裁判文书撰写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而法律文书能够自动生成,靠的就是法律知识图谱技术。
  那么,法律知识图谱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朱阁法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把文书智能生成比喻成烹饪一道菜,它包含的‘食材’就是当事人提交的诉状、证据等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文书生成系统就相当于厨师,他对这些‘食材’进行数据清洗(洗菜)、语义理解(切菜)、智能组装(按照菜谱煎、炒、烹、炸)等一系列加工处理,最后放进最高院规定的文书模板(装盘)当中,供法官使用法律文书就这样自动生成完毕了。”
  据了解,使用文书自动生成系统,从文书初稿生成到法官核对修改完毕,不超过半小时。截至2019年8月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共通过文书自动生成服务,提供各类文书117729份,有效促进了案件办理进程。“当然,复杂案件仍需要法官的经验和理性判断,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最大程度地惠及法官和当事人。”朱阁法官说到。
  天平链,“用了就离不开”
  
(图为颜君法官介绍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
  颜君法官介绍,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司法联盟链,实现了电子证据可信存证、高效验证,从而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提升了法官对于电子数据的采信效率。2018年10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第一案“抖音”案开庭。开庭前,原告需要对涉案短视频权属、在线侵权情况进行取证。当时,区块链存证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还很新,原告不确定此种取证方式是否能够受到司法的认可,因此,同时使用了公证和区块链取证的两种取证方式。
  为了赶上开庭,原告将公证做了加急、快递,但仍然快不过区块链。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块钱,甚至免费。“抖音”案审判长张雯院长当时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区块链技术用了就离不开,用过区块链的人,很难再适应传统取证方式的速度。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刘品新教授谈及自己的感想时说道:“‘天’是指以人民为中心,‘平’是指法律人追求之公正,‘链’就是技术力量,未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应当以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的电子诉讼法贡献智慧与经验。”
    
(图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致辞。)
  最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张雯院长发表总结致辞,“我们需要回答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身处北京,我们还要思考北京首善之区建设、服务营商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北京互联网法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未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将努力运用好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供稿单位:北京政法网]   [责任编辑: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