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年专题 > 2022“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主题活动 > 最美警察

这四个出场自带BGM的人……

本站发表时间:[2022-11-22] 来源:正警事儿微信公众号 作者:
  刑警
  是一个出场自带BGM的名词
  他们
  潜伏卧底 化妆侦查
  千里追凶 抓人破案
  在大家眼中
  这个职业
  让人有着太多的神秘和向往感
  今天
  “正警事儿”要为大家介绍四位
  2022“北京榜样·最美警察”
  第三季“忠诚卫士”上榜人物
  他们虽都是刑警
  但又性格迥异 各不相同
  在各自的岗位上
  书写着他们的“刑警故事”
  这个刑警干事有些“轴”
  “反常的行径、消失的人影、不起眼的小字、无规律的足迹……这些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追根究底、抽丝剥茧,他恨不得把身子都‘浸’在案子里”
  在周利武的身上有着一股“不破案 不罢休”的轴劲……
  1990年出生的周利武,是从北京平谷农村考出来的孩子。父亲是名瓦匠,母亲打零工,因为家境清寒,每逢学校放假,他都会帮父亲一起出工。
  “砌不好就砸了重新再砌,直到满意为止。”是父亲作为瓦匠的信条。也让周利武在血脉中注入了一股子“匠人”精神。
  2013年,23岁的周利武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进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刑侦支队工作。
  那年的冬天,周利武跟着前辈们连夜驱车前往一千公里外的吉林,这也是他入警后第一次参与刑事案件的抓捕。由于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很强,总是会提前转移位置,如此周旋反复,才看到了追踪已久的嫌疑车辆。
  “兄弟们,干!”
  队长大喝一声抓准了时机,第一个冲了上去。老练的前辈们箭步跟上,瞬间,所有嫌疑人都被按倒在地。嫌疑人行踪的准确掌握、抓捕时机的把握、行云流水的抓捕和配合,都让年轻的周利武深深佩服。
  然而,能得到前辈们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刑警们对新人的要求从不会降低半分。
  周利武迅速沉下心来,一点点成为了队里的“佼佼者”,也慢慢地养成了自己的“习惯”。反复地回看视频影像、再三的梳理证据材料,这在一些同事看起来有些“轴”的行为,对于周利武来说,就是他“有案必破”的底气。
  从警10年,破获刑事案件3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0余名、足迹遍布全国136个县市……这是周利武的刑侦成绩单。
  10年间,风吹雨打,那个穿行在各类案件迷雾中的青年,也渐渐从一头“黑发”变成了花白。
  他说他很幸运有这样一份自己所钟爱的公安事业。专于它、热爱它,从一而终、奋勇向前,这就是周利武一个刑侦人的“匠人”精神。
  这个刑警的经历有些“硬”
  国家一级运动员、特警蓝剑突击队“先锋尖兵”、重案队“刑侦硬汉”……
  翻看刑侦总队四支队副支队长张超的人生履历,有着各种各样的标签,而这些标签都有着相同的特质:硬核。
  从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的他,怀揣着对公安工作的憧憬,成为了一名北京公安特警。并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加上不懈的努力,被选中加入了蓝剑突击队。
  日复一日、春夏秋冬,特警队的训练既磨练了意志,又提升了业务水平。
  然而,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却一直藏着一个刑警梦。
  2011年,张超通过了遴选来到刑侦总队工作,如愿当上了一名刑警。
  他把当特警时练就的超强体能素质、养成的顽强战斗意志延续到刑侦工作中。“拼字当头”,就是他工作的最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
  一次,张超接手了一起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述,身上也没有携带有个人身份的证件和物品,“他是谁”一度成谜。
  “一时的困难从来都不是阻碍,只要拼尽全力,就能有所收获!”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张超与犯罪嫌疑人展开了一段长时间的“交锋”和“博弈”。通过不断的交流慢慢“撬开”犯罪嫌疑人的嘴,再从蛛丝马迹里寻找突破口,最终,在张超的“步步紧逼”下,犯罪嫌疑人终于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和全部犯罪经过。
  这几年,作为一支刑事案件情报研判力量的带头人,面对当前犯罪逐步向网上蔓延的态势,他带领民警不断在数据应用上下功夫,确保“让数据多跑腿,让民警少跑路”,最大限度提升战友们打击破案的效率,就是他努力的目标。
  2020年,在张超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局全年抓获逃犯数量实现历史最好,追逃成绩位列全国第一。
  如今的张超,已经是刑侦系统内首屈一指的实战教官。
  他说要将自己和战友们总结提炼的“刑侦经验”、“北京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刑警们,让刑警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个刑警工作很“靠前”
  在某短视频平台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这里是xx,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一时间,被音频洗脑的小伙伴,都会对这个地方心生向往。殊不知,这里早已成为“骗子的天堂”。诈骗的主要类型为杀猪盘、裸聊、投资理财等……
  而房山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杨江浩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击这些新型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是杨江浩经常对自己和战友们说的一句话。在打击电诈的战场上,每年、每天、每时每刻他都在探索学习最新的电信诈骗招数,从中“探索”破解之道。
  2020年12月,家住房山区的小可通过某短视频平台认识一名男子,两人很快发展为恋人关系。该男子自称了解某基金内幕,唆使小可网贷7万余元进行投资,最终小可无法提现后发现被骗。
  在小可报警后,杨江浩敏锐的判断,这就是一起典型的缅北犯罪集团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
  杨江浩和战友们首先通过8个月的不懈努力,确定了作案的具体地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摸清了诈骗集团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
  在掌握了扎实的犯罪证据后,在公安部刑侦局、市局刑侦总队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成功抓获该集团各层级人员18名,打掉了这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集团。
  虽然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新的电诈案件仍在不断发生。归根结底,只有筑牢发案前的“防火墙”,才能从根本上打击电信诈骗。
  在杨江浩和战友们的努力下,全国首个四级街乡防范电诈预警劝阻中心在房山正式启用。
  “您好,房山反诈中心提醒您,您刚刚接到的可能是诈骗电话,存在被诈骗的风险,请不要轻信。”
  每天,他都和战友们通过电话与骗子斗智斗勇,争分夺秒为群众止损。每一次成功劝阻的背后,都有一起可能发生的电诈案件被遏制。
  一通通的预警防范。一次次的精准打击。一件件的案件破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反诈战场上,杨江浩和战友们用耐心、细心和决心,筑起了一道首都无诈、天下无诈的安全防线。
  这个刑警的研判非常“准”
  古时缉拿逃犯,通常会到处张贴描述逃犯基本信息的缉捕告示,并配上逃犯画像,方便被官民缉拿举报。如今,当初的“画影画图”,仍在公安刑侦领域中发挥作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模拟画像”。
  而丰台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刘媛,就是用数据给逃犯“画像”的情报研判专家。
  “我的工作就是找人,寻找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判断他们的轨迹和藏身之处,协助我的战友们将其抓获。”
  2019年,有着多个刑侦岗位工作经验的刘媛,作为骨干力量调整到打击犯罪合成作战中心工作,主要负责案件研判工作。
  在全新的岗位上,刘媛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工作时,她在案件侦办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下班后她挑灯夜战、刻苦钻研工作技巧方法。
  在刘媛的身上有着一股刑侦人惯有的“狠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渐渐地,她也成长为了队里的“研判尖兵。”
  2000年时,曾发生了一起影响非常大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郭某犯案后立即逃离。由于当时公安科技手段落后,加上犯罪嫌疑人反侦察能力极强,没有留下丝毫痕迹这起案子也成为了战友们心中的一块心病。
  案犯一天不到案,追捕一天不放弃。
  2019年9月,刘媛通过海量的图像分析比对,敏锐发现了在逃犯罪嫌疑人郭某的藏身地点,她立刻与三名侦查员共同驱车,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至此,一场跨越二十年的数据抓捕最终胜利落幕,刘媛也靠着“百战百胜”,成为了战友们心中的“最强大脑”,一种“判断”也慢慢在侦查员之间传开:“刘媛研判过的线索,准没错!”
  而当有人问到她,在办理这么多起案件中,是否曾经有过对自己的数据产生质疑时,她的回答掷地有声:“不可能!”
  这是在数千小时的视频图像分析、数万条数据研判中,给予了刘媛深入内心的信念。真正的情报高手,就是有着让数据“开口说话”的底气,让真相大白的自信……
  对待案子不破不休的“轴”
  抓获嫌疑人时敢打敢拼的“硬”
  虽远必诛延伸工作触角的“靠前”
  数据研判对案件侦破的“准”
  无论哪一个
  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同一种认识
  那是直面罪恶时的嫉恶如仇
  那是冲破一切困难的勇气与坚韧
  那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与笃定
  这,就是刑警精神
  这,就是北京公安代代赓续的忠诚与担当
  图片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
  北京刑警将始终坚守和践行忠诚担当
  用“我之奋斗”
  全力保障民生、维护公平正义
  护佑百姓平安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