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3年专题 > 桑榆未晚霞满天 使命担当尽忠诚——那些“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政法战线工作者 > 不忘初心

房家燕:做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守护者

本站发表时间:[2023-03-23]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房家燕现任昌平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今年6月即将退休的她仍奋战在办案一线,办案、外出调查、组织宣传、和年轻干警交流心得……她步履坚定,行程满满。从检近三十年的她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信仰、对检察事业无限追求,铸就了昌平检察公益诉讼的春秋华章,“站好最后一班岗”,是一种初心,更是对检察事业无悔的热爱,“时光飞逝,回首从检三十年,从融入到热爱,我在检察事业的道路上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她这样说道。
  房家燕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二次,获得2020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21年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人才库“,2022年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全面实施五周年“五好”——好人物。近30年的检察工作中,房家燕同志始终服从组织安排,不怕从零开始,在所从事的各个专业领域勤于钻研、建功立业,她带领的办案团队,发出北京市首份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办理了北京市首例起诉省级行政机关公益诉讼案件和首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案件,涌现出北京市检察机关业务标兵、办案能手等先进典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北京市检察机关十大优秀办案团队,所在院被评为全国“基层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推进年”先进基层检察院。
  心有千壑向来,做公益诉讼制度的探路者
  2015年,昌平检察院成为了全国公益诉讼试点院。在最高检部署该项工作伊始,房家燕就意识到,公益诉讼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房家燕在部门工作谋划中及早布置公益诉讼线索摸排工作,她带队跑遍公益诉讼领域涉及的所有属地行政机关和涉案镇街,就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食品药品监管等行政工作及执法情况进行走访调研20多次,为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作为全院年龄最大的部门负责人,面对试点任务和办案阻力,房家燕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带领部门干警抖擞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一起在外出调查和固定证据中体验寒来暑往、雨雪风霜。
  在办理北京市某委不依法履职一案中,房家燕带队实地勘验14次,调查询问22次,最初一页纸的线索材料,最终形成卷宗材料三册200余页,影视光盘8张,照片100余张,撰写出庭预案报告数万字。案件开庭恰逢春节前夕,房家燕与部门干警加班加点,奋战到大年三十,为案件的出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该案成为北京市检察机关首例起诉省级行政机关的案件。
  一枝一叶总关情,做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守护者
  “作为一名检察官,必须始终坚持‘一心为民、心系群众’的情怀,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信念’。房家燕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力量始终保持奋斗状态、激发奋斗活力” 。
  房家燕带领的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聚焦食品安全,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专项活动,针对无证经营、超许可范围经营等危害群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针对现场制售饮用水安全问题,发送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聚焦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复垦被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53。52亩,保护农用地40亩,拆除违法建筑10万余平米,平整恢复土地199亩,督促清理被污染河道12。8公里,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30吨,切实保障民生维护公益。在那一年的昌平区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人大代表感慨道,老百姓才是公益诉讼的受益人啊!
  不破楼兰终不还,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在公益诉讼试点前期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情况下,房家燕带领办案团队,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2016年,发出全市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第一份诉前检察建议,成为首都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破冰”案件;2017年,移送市检一分院提起诉讼的某小区污水直排案件,系北京市首批提起的3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一;起诉北京市某委不依法履职案,是北京市检察机关首例起诉省级行政机关的案件。
  在办案过程中,房家燕始终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宁可自己“跑断腿、磨破嘴”,也要牢牢坚持“推动问题解决、依法保护公益”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原则,在融入、服务、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着力点,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安全、黑臭水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疫情防控、英烈权益和革命文物安全等重点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助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益藏于心,岁月从不败韶华;使命衔于前,砥砺前行再出发。以房家燕同志为代表的昌平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将以不变的坚守、不懈的努力、不怠的脚步,以更广阔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努力贡献公益检察力量,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继续奋斗!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