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式的法官是干事型法官。他们善于总结,懂得提升,怀着工作激情,带着问题寻对策,在工作中解决难题。邹碧华式的法官是可亲可敬的,是创业型法官。
人们常说:衡量一个法官实干与否,就看他为群众做了多少实事,为司法事业付出了多少汗水,以及是否获得法律共同体的一致认同。优秀的法官秉持“思路向群众获取,方案根据实际制定,措施在一线落实,困难在前沿化解”的信念,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事业上,把更多精力用在工作中,把功夫下在落实上,故而他们能干成事,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司法改革深入推进,我们面临的任务很艰巨,需要啃的硬骨头不少,不下细功夫是很难交出满意的考卷的。尤其是在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维权观念持续增强、各种疑难问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若不进行深刻的调研思考,没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务实作风和本领,是看不到不足也解决不了问题的。
四年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逝世,之所以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热议,笔者看来,主要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和担当负责的精神,源于他在维护法律共同体尊严方面所作出的诸多努力。所以,社会各界自发对其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悼念,对其逝世表示惋惜,更重要的是,期望有更多邹碧华式的法官出现。可以说,邹碧华法官是法官公正司法的代表,这样的法官是群众所期盼的,也是当前司法改革所需的。
邹碧华式的法官是干事型法官。他们善于总结,懂得提升,怀着工作激情,带着问题寻对策,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所以,他们看到了真实——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要求法官与律师做到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因为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展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一个社会的公正程度。他们了解了民意——立案难、查询难、找人难……
邹碧华式的法官是创业型法官。“伟大的成就并非虚幻不切实际,并非像神一样只有卓越不凡的人才当得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重要的是你必须相信,你做得到。”邹碧华式的法官不拈轻怕重,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啃硬骨头,敢于背“黑锅”,常常是不辞辛苦地搞调研,看到问题直截了当地当面指出,遇到疑难就想方设法去化解。于是,便有了权利可视化,让大家看得见;有了“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的修行;有了要件审判九步法的精义。这般举动,真情本色,敬业务实;这般干劲,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这般韧劲,磨杵成针,滴水穿石。
邹碧华式的法官是可亲可敬的。可亲,不端架子,和蔼亲和,让人亲近;可敬,不耍精明,敬畏群众、敬畏权力、敬畏职责,让人敬重。正是这份亲近敬重,才能获取工作成效、群众口碑、社会和谐。因而,深化司法改革工作,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性环境,催生更多邹碧华式的好法官,让他们在司法工作中担重任、挑大梁,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