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县非法开采企业将大量盆栽苗木简单覆土,甚至直接摆放在砂场,搞“盆栽式复绿”;河南省三门峡市锦滨矿业有限公司在矿区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未经审批擅自将三门峡开曼矿区“山体喷绿”……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疑似以“伪装”方式应付环保检查的问题陆续曝光,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12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山体喷绿”现象并不新鲜,其目的就是为了“面子光”,为了躲避和应付环保检查。更有甚者,还形成了一条躲避检查的产业链。比如,一些电商平台推出的“防航拍”伪装网,突出“防违章航拍”“专业屏蔽无人机”等字样,虽称不上违法,但也为商业道德所不齿。
环保领域伪装乱象不能纵容,亟待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对造假者给予处罚。比如,在环保监控数据造假处罚方面,应更加合理地设置处罚标准,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明确造假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连带责任。唯有以法律的刚性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扼杀其嚣张气焰,从根本上杜绝造假现象。
同时,也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五花八门的造假乱象之所以不断涌现,一方面在于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与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保责任缺失不无关系。比如,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疑会成为环境保护的阻碍。因此,对于不作为的部门及干部也亟待加强党纪政纪约束。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全社会付出久久为功的努力。生态环境治理依然面临许多难题,只有加强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严肃执纪问责,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使“山体喷绿”的花式造假无所遁形,才能推动新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让荒山真正披上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