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顾
山东威海的王女士在2017年11月在网上看到北京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能办理劳务出国,便和其爱人一起到北京市西城区朗琴国际大厦该公司的办公地进行咨询,接待的业务员宣称可以给他们夫妻俩派遣到澳大利亚从事看管别墅的工作,每人每月能够挣31000元人民币的工资,而且只要身体健康不需要学历、收入等特别要求,但是需要向公司缴纳19500元费用用于签证、出境手续及劳务费用等,双方可以签订合同,如果办不成还能够退款。因为该公司人员运用专业的话术宣传,并出示了虚假的涉外劳务派遣资质,王女士夫妇对此深信不疑,先后缴纳了每人2000元的报名费以及后续款项后,一直等待出国的消息。
但等到2018年4月,却发现公司人去楼空。和王女士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务工人员,在发现自己被骗后,他们多次到北京找公司退款,部分被害人选择报警,迫于压力,公司老板刘某给上述人员陆续退回部分款项。
但刘某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重新购买了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带着原班人马躲到原办公室楼上以通过特殊渠道办理商务签转工签帮助他人出国务工的方式继续行骗,一直到2019年年初,刘某解散公司后逃跑。经过公安机关侦查,刘某以及公司其他8名员工陆续被抓获归案。到案后刘某态度恶劣,拒不认罪,坚称自己有能力为他人办理出国劳务派遣。
处理情况
案件发生后,西城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指派检察官提前介入、引导侦查,解决了定罪的关键证据问题。针对本案主犯和部分被告人到案后拒不认罪,未退缴或交代涉案款物的情况下,检察机关通过教育转化、引导退赃等多项针对性的工作,促使全部被告人均认罪认罚,主动退赃,并联合公安机关追缴赃物为被害人挽回了部分损失。
最终,被告人刘某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伪造涉外劳务派遣资质,虚构为他人办理出国务工,组织公司员工诈骗他人的事实,对自己的行为表示羞愧和后悔,其余8名被告人也纷纷表示认罪悔罪。2020年10月29日,西城区人民法院对我院提起公诉的刘某等9人合同诈骗案一审宣判,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判处刘某等人十二年至一年五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二十四万至两万不等的罚金。全部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悔罪,判决后均未上诉。
释法说理
本案的发生给大量务工人员的生活、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影响了首都形象,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招工诈骗往往有以下特征:见面先交费,高薪活不累,学历能力无所谓,骗人入局钱难回。本案中,骗子公司通过以下手段,一步步引诱务工人员入局:
一是伪造公司资质,包装公司形象。骗子公司将办公地点选在高端华丽的写字楼,利用拿着虚假的涉外劳务派遣资质,骗取务工者的信任。
二是高薪待遇诱人,不查资格学历。骗子公司称他们介绍的国外工作不仅薪水高、待遇好,而且要求低,不需英语水平、学历技能,引诱务工者上钩。
三是订立正规合同,承诺失败退费。骗子公司用一纸合同给诈骗行为披上合法外衣,承诺签证不过退还部分费用。后以“合同约定”为借口,扣留部分钱款,被害人不知被骗,有苦难言。
四是代办各种手续,实现高额收费。本案中,骗子公司代办签证等手续,称其有特殊手段可以将商务签证、旅游签证转为工作签证,务工者为此支付高额手续费,最终落得工作与钱财两空。
检察官提醒
检察官在此提醒广大务工人员,在办理出国务工业务时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莫受高薪引诱,相信劳动与收入永远成正比。出国务工签证必须是工作签证,旅游、商务等签证类型不能在当地就业。委托企业办理出国务工手续建议务必事先核实企业资质,可以通过主管商务局核实验证公司资质,以防上当受骗。一旦被骗,更要及时报警、配合司法办案工作,莫信骗子的花言巧语。
同时,本案的被告人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有些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有些还是大学生,他们有知识、有技能,原本有梦想、有前途、有幸福的家庭,却因缺乏法治意识,走上了犯罪道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对于本案被告员工而言,工资、提成只是骗子老板画的饼,案发后才明白,违法获利无保障,犯罪狱中悔不该,见被害人心有愧,无颜羞对老双亲。检察官在此提醒年轻人,就业虽不易,违法工作不可取,如果进入骗子公司,要立即辞职,及时抽身而退,同时报警,不能同流合污,否则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最后,本案侧面反映了就业市场的混乱,反映了农民工、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的无奈与辛酸。希望今后有关部门在加强就业市场监管的同时,能更好的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专项就业咨询与培训,从根本上降低高薪引诱、招工诈骗的风险,还就业市场一片海晏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