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决胜执行难 且看海法施展“独门秘技”!

本站发表时间:[2018-11-20]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2018年1月1日至9月25日,海淀法院新收执行案件19642件,已经执结12460件。在今年收案同比增长又超三成的情况下,决胜执行难不能只靠多跑腿。为此,这些年海淀法院为执行干警又配备了不少“新武器”。

  总纲:“三权五化”改革

  以“全面机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程信息化支撑精细管理”“全方位联动疏通执行梗阻”为重点,着力提升执行工作信息化、精细化、团队化、集约化、规范化。

  第一式:联动

  1. 提高“执行联动机制”覆盖面。

  与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北京市车管所、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海淀房管局、海淀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等14家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司法业务的专人对接、优先办理和及时反馈。海淀工商分局将工商档案查询专线接入法院,法官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工商档案查询。

  2.打通信息壁垒,实时全面查控被执行人

  与海淀公安分局共同制定工作意见, 由公安机关采取临控措施,协助查找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目前,已向海淀公安分局报送协查被执行人三百余人,成功在宾馆、网吧、洗浴中心等处查找到被执行人五十余人。

  海淀法院还与铁路公安局和北京铁路公安局建立联动机制,铁路公安信息部门提供被执行人乘车信息,列车乘警和车站派出所协助抓获被执行人。去年以来,在铁路公安配合下,在北京各火车站及苏州、西安等火车站,抓获了40余名乘车的被执行人。

  2017年,共在执行案件中司法拘留203人次,位列北京法院首位。2018年截至昨天,海淀法院司法拘留211人次,位居北京法院之首。

  3.统一执法尺度,拒执定罪绝不失软

  与海淀公安分局、检察院形成共同打击拒执犯罪的会议纪要,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就拒执罪的司法认定形成充分共识。2017年移送8件,判决3件,2018年已经移送37件,判决3件。海淀法院判决的北京首例因拒不腾退房屋被公诉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被北京高院作为打击拒执犯罪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

  首创“1+1+1”递进教惩模式:即先集中强制执行带回被执行人,再安排被执行人旁听拒执罪公开审判、观看海淀法院拍摄的拒执警示教育片,仍拒不履行的,进行司法拘留或移送追究拒执罪。

  4. 与拘留所深化联动,破解“送拘”难题

  与海淀区区拘留所共同制定联动意见,保证送拘收监的成功进行。同时,建立“法院、拘留所工作微信群和紧急联络人”制度,实现问题即时发生即时解决。在区拘留所内设立专门矛盾化解室,由管教民警与执行法官共同推进矛盾化解工作。

  在区委政法委、海淀公安分局的支持下,挂牌成立海淀公安分局驻海淀法院执行局警务室。海淀公安分局法制支队派驻两名警官在执行局办公,负责拒执罪的集中受案及处理,协助查询人口信息,对被执行人采取查找或临控措施等工作。这是北京市建立的第一个执行警务室。

  第二式:资产处置增效

  1.开发“资产处置一体化”系统。

  依托执行指挥办公室对于财产查询和查封控制的集约办理机制,对财产处置进行全流程管理,由资产处置专管员依托“资产处置一体化”系统对全局的拍卖变现工作进行控制、监督,探索形成“案件处理”和“资产处置”两项核心工作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新模式。

  2.首创“云拍模式”。

  率先引入京东集团作为第三方辅助机构,创立了“云拍模式”。该模式下,法官完成动产、车辆扣押以后,移交京东物流进入京东云仓,由法院在当事人选择的五大网络拍卖平台上拍卖成交后,再由京东物流体系直接交付。法官只须远端下达程序指令即可完成高度自动化、自主化的处置流程,从而让法院和法官从巨大的本地仓储、物流的成本中解脱出来,切实降低了财产处置难度。

  第三式:信息化

  1.督促“简案”先结。自行开发“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优化工作流程,转变监管方式。通过该系统,速执团队每月结案达240件左右,平均办案时长缩短至30日以内。

  2.突出精细监管。系统可自动记录财产控制、处置、收发案款等重点工作环节,实现院庭长对个案流程、整体质效的全面监管。

  3.畅通沟通渠道。去年5月,海淀法院开通并运营了北京法院首个微信服务号:北京海淀法院诉讼和执行服务号。案件当事人通过微信即可联系执行法官、提供线索和进行投诉建议,法官在24小时之内必须作出回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评价为“有温度的执行”。


[供稿单位: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