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法人共成长》,是我在一周年纪念刊《我是海法人》中写下的编辑心语。现在读来,依然没有过时,关于这一主题,我已无法言说更多,因为我的情感不曾有些许变化。虽然老调不能重弹,但是关于文字——这个我终日为伴的朋友,总是会勾起许多思绪。
由“传闻”走向“见闻”
不仅对于不少兄弟法院的人来说,海淀法院是个传说,即便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海法人来说,海淀法院也是一个传说。它的过往,淹没在浩瀚历史之中;它的辉煌,流传在坊间议论之中;它的机体,扛持在案件重压之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终究随时间流逝;一群人的辛劳苦楚,无处寻人诉说。
两年前,以焦慧强院长为班长的院党组明察秋毫,发起开设了“海法人”公众号,这个以讲述海淀法院故事为主旨的新媒体平台,让听闻的风声真实呈现到每一个人眼前的屏幕上。两年来,“见证改革”的口述历史,“海法之子”的生平传记,“相遇海法”的珍贵缘分,“我心澎湃”的铿锵心声,“师者说”的真经传送,“新青年”的蓬勃朝气……700余篇推文,在30多个栏目中渐次展开,立体的集体形象、生动的个体风采亦随之浮现。
我想,当记忆被尘封,拨开迷雾,透过文字,这里光辉可鉴!
用“真情”捕获“芳心”
“海法人”公众号的文字,是特别的。它的特别之处源自于这个公众号的定位——专注于海淀法院千名干警的党建队建。它的每一个字眼,都要接受海法人的直接审视,因此我们必须求“真”,走非虚构写作的路子。就像那篇《陈聪慧团队年结2700件是怎样炼成的?》一样,不掩盖真相,不捏造事实,不故作姿态,不回避质疑,用真实的案件和数据说话,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劳为证。
从本质上来说,文字是用来与人交流的,需要传递信息,更需要传递情感。因此,我们的运营团队中,不管是腹有诗书的刘宇,还是文笔老辣的田琳,不管是思维缜密的李欣,还是创意清新的王圣淼,都坚持用真实的文字传递信息、传递感情,进而引发读者共情、共鸣。也正因为我们团队潜心付出、默默耕耘,坚持打磨每一个故事,“海法人”公众号的影响力已远超出“内宣号”的范围。一篇篇有人情味的推文,获得了最高法院、北京高院等上级单位的关注或转发,赢得了外省市兄弟法院的芳心;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走心”故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前见和成见,感染了不同领域的社会公众。不断有旧文被留言评论,不断有新粉丝关注点赞,就是最好的说明,尽管被取消关注、质疑批评也不时发生,但这并未影响基本走势,也不会撼动我们的根本立场——讲人话、说真事、记历史。
我想,当记忆被尘封,越过岁月,沉浸文字,此处情愫犹存!
以“笔墨”淬炼“心性”
“海法人”公众号的可喜成果,有赖于焦慧强院长、戴国主任等院领导的关怀和呵护,源自于运营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勤勉。于我个人而言,就是不停地激发运营团队的潜能,在选题策划、现场采访、码字写稿、后台排版、初稿校对各个环节,都“逼迫”大家挑战新高度。为了能每日更新一篇原创文章,为了不让受众陷入审美疲劳,我常常处于焦虑之中,想必运营组的每一个人也为之抓狂。这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其一是选题,策划选题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而需要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激发灵感,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策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一篇推文的生命力;其二是标题,每一篇故事的标题是最磨人的,因为,文章的“颜值”首要看标题。如何定好一个标题,既要考虑自媒体时代传播学规律,也要能体现文章的价值内核,更要符合故事主人公的独特形象或者思想,可以说标题是一篇文章中最具创造成分的所在。最终,故事总是需要用文字来呈现的,我们对文字孜孜以求的过程,也正是不断跳脱出舒适区的过程,不断追寻另一个自我的过程。
我想,当记忆被尘封,触摸脉搏,咂摸文字,我心怦然如昨!
两周年不是终点,我们还在继续,用自己的文字讲述别人的故事,用别人的故事反照自己的心灵,往者可鉴,来者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