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法院依托“诉源治理联动链”,借助专业调解力量,放大多元调解成果效应,强化多元调解与诉源治理工作线上线下并进,前端基层预防化解,后端审判巩固保障,进一步开拓多元、分层、递进的纠纷解决新格局。2020年1-7月,石景山法院新收案件量16611件,同比下降42.88%,其中民商事案件收案量同比下降44.91%。
参与属地线上调解平台建设,推动纠纷源头化解
石景山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简称ODR平台)由石景山区委政法委统筹建设,汇集164家人民调解机构、308名调解员、9家行政机关等调解力量,具有“在线咨询”“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等功能。石景山法院深度参与调解平台建设,提供司法确认工作要点、指导完善司法确认程序操作流程、为调解员开展业务培训,提供法律支持;设立院内ODR平台专用调解室,为开展调解工作提供信息化场地和调解指导;畅通ODR平台与法院系统双向对接,充分发挥平台的调解资源优势双向共同化解纠纷,依托党委政府和ODR平台构建的社区、街道、区级单位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实现将95%的邻里关系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深化党建法治共建机制,能动预防矛盾纠纷
石景山法院以党建为引领,与辖区9个街道、河北迁安矿区签订“五联五进”党建法治共建协议,通过党建互动共融推动法治联动共建,夯实诉源治理基础。一是常态普法预防家事邻里纠纷。确定10名法治共建联络员,定期深入街道、社区,就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析产继承等常见纠纷举办专题普法讲座,预防家事纠纷产生,2020年1-7月,家事案件同比减少31%。在街道、社区创新设立“法官e站”,通报相邻关系典型案例,引导居民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预防邻里矛盾纠纷产生。二是专题研判预防冬奥赛事纠纷。将“五联五进”党建法治共建平台延伸到冬奥组委,建立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会商机制,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法律风险防范”专项调研,主动为冬奥组委防控法律风险提供司法服务。三是提前介入预防涉众型纠纷。在区重点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一线充分发挥“五联五进”党建法治共建成果,将调解员派驻纠纷化解现场,充分发挥“调解员在前就地化解、法官在后智力支持”的工作效能,促成区重点项目搬迁方如期签约,避免形成群体性诉讼。针对可能批量成诉的物业供暖纠纷,采取“人民调解+公证员调解”模式,加大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上门调解工作力度,2018年以来,共诉前化解该类纠纷1000余件。
强化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积极延伸行政司法职能搭建常态化共建平台。与辖区内16家涉诉较多的行政机关签订法治共建协议,常态化“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学”共建活动,增强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的认同,深化法院对行政执法规律的理解,促进行政机关负责人积极出庭应诉,有效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能力。高规格推进行政案件通报与法治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区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年度行政案件审判工作通报,扩大法治联席会议规模,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各行政机关、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均纳入参会人员范围,推动各机关主要负责人带头落实规范执法。加强涉疫行政纠纷易发领域法律风险防范。针对防疫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线上法治共建形式,第一时间“送法上门”,与区司法局、公安局、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局及各街道办事处“点对点”对接,开展涉疫行政执法司法需求调研并发出针对性法律风险提示,对准焦点确保行政纠纷预防“靶向发力”,2020年1-7月,行政案件同比减少15.73%。
充分发挥专业调解力量,构建多元纠纷联调网
持续完善“商事纠纷预警2.0”工作机制。自5月成立民营企业产权保护调解工作室以来已解答企业涉疫情风险问题17次、化解涉疫情纠纷3件。成立北京市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石景山工作站,为驻区企业重大矛盾纠纷提供调解服务,已调解案件276件,标的金额达到2.85亿元。
全方位开展专业组织参与特定领域纠纷预防化解。与北京赛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区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石景山园园区管委会合作,构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机构调解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格局,联合发布《知识产权纠纷法律服务指南》口袋书,涉园区企业知识产权案件自2016年以来持续下降,降幅最高达到51.5%。与北京卫生法学会就医疗纠纷案件专业化解工作开展合作,制定《医疗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流程实施办法》,畅通诉调对接流程。
推动劳动争议联动化解。健全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制度及劳动争议调解七方联动机制,坚持劳动争议纠纷专人联络、季度通报、风险预警、法律研讨,通过示范判决引导仲裁裁决,提高裁判结果可预期性,减少劳动争议纠纷成讼,2020年1-7月劳动争议案件同比减少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