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门头沟法院多措并举服务辖区内旅游产业升级发展

本站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唐达

  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程中,为服务辖区“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绿水青山门头沟”旅游和“灵山绿产”特色品牌的建设,门头沟法院立足辖区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在服务、护航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上出谋划策。依托本院出台的《关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关于服务保障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出旅游产业 “司法服务包”。

  一、“巡回审判”助力,司法服务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

  斋堂法庭辖区内有“爨底下村”“灵水举人村”“龙门涧景区”等丰富旅游资源。根据辖区内近5年来70余件旅游产业关联案件体现出的从业者规范经营意识弱、既有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难以满足旅游纠纷中当事人期待、行政主管部门解决旅游纠纷的重“诉讼裁决”轻“诉前防治”等特点,该院充分利用既有经验做法,在爨底下村、白虎头村等重点景区、民宿产业集中地设立巡回审判点,充分发挥司法在基层治理中的规范、保障和引导作用。

  第一,务实发挥调处纠纷作用,自2018年成立至今,巡回审判点共化解景区旅游类纠纷90余件,为旅游参与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0余人次。

  第二,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研判区域内旅游纠纷案件审判态势,向辖区内镇政府发送季度案件审判态势分析68次,向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业者发送司法建议、协助景区管理部门制定规章制度10余次。联合村镇梳理工作职责,努力促使涉旅游纠纷的化解在处置思维上从主要依赖“诉讼裁决”转变成重点关注“诉前防治”。

  第三,促进当地旅游业规范化程度提升。引导旅游从业者在前期工程建设项目书面化、合同化和后期经营的规范化下功夫。先后制作及向辖区主管部门和旅游从业者提供农村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劳务合同范本、农村建房施工合同范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等规范性文件10余类。

  二、“无讼村居”惠民,法治培训和旅游文化宣传机制见实效

  在司法服务辖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中与时俱进,拓展“无讼村居”新内涵。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驻村法官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制宣传更注重针对性。通过法官包片联系村居制度和便民联系卡,深入推进多种形态的法治宣传。2019年来,在旅游旺季到来前,通过“仲夏第一讲”“法治夜校”等多种形式,在马栏村、灵水村等重点村居进行旅游纠纷系列法治宣传36次,协助建设景区法治宣传栏,印制旅游纠纷处理一本通手册、常见民事纠纷法律咨询手册等共计600余册。

  第二,坚持服务群众,协助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已初步协助西斋堂村、火村等10余个村落完成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对马栏、白虎头等旅游产业集中村落,主动协调针对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对现有村规民约再次进行细化和提升,对矛盾多发领域进行重点规范。

  第三,坚持着眼长远,助力基层组织提升运用法律手段化解旅游矛盾纠纷的能力。邀请爨底下村、洪水口村等18个村居两委班子成员90余人次,旁听涉旅游产业案件庭审26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注意事项及旅游纠纷处理对策,引导旅游产业参与者有效预防和合法解决纠纷。

  三、“党群司法服务站”联动,联合调解机制筑起纠纷“防火墙”

  在司法服务旅游产业中,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辐射和聚合作用,着力推动党组织间的合作共建,突出服务群众、对接党委政府、参与基层治理、锻炼党员干部。

  第一,联合辖区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村两委等部门建立涉旅游产业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运用双边和多边联合调解机制20余次处理相关案件43件,助力提升当场解决旅游合同类纠纷的能力。

  第二,利用既有巡回审判点优势,在重点村落设立党群司法服务站。以此为纽带,以化解旅游纠纷为主题开展联合党日活动,与村镇党委、驻镇街单位党组织就旅游案件、民宿产业发展中易发、多发矛盾点保持常态化沟通联络。

  第三,党群司法服务站主动征求基层组织对旅游纠纷化解培训、规范性制度建设等社会治理、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司法需求,提供法律研判、制度建设、组织培训等多方面支持。


[供稿单位:门头沟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