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以案释法”活动,让基层主动“下单”,将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使群众真正成为普法工作的主体,实现了“多对一”普法。日前,北京市司法局“以案释法”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入选全国普法办公室“2019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
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以满足人民多层次、个性化的法治需求为目标,以有序推进“七五”普法规划为纲,打造“订单式”“外卖式”普法平台,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北京市全面推动“以案释法”,迈上新台阶。
数据库
2018年“以案释法”活动共有400余名律师参加,在800个社区(村)、商务楼宇、企业开展了超过1200场普法活动,全市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组织本行业、系统“以案释法”宣讲团累计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超过3万场。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新城商务楼宇举办《劳动法》讲座
项目专业化 着力打造首都普法新品牌
自2018年开始,市司法局制定北京市“以案释法”专项活动,实现重大普法举措的项目化,编制专门的经费预算,安排专人负责项目,定期汇报、及时反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确定了专款专用、专人专责、按月统计、季度总结、年底报告的运作机制。
北京市西城军队干休所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资料图)
市司法局、市律协整合全市村居法律顾问资源,重新组建北京市“以案释法”律师宣讲团。宣讲团成员包括执业律师400人,确保了宣讲队伍人员齐备、资历完备。
供给体系扩大化 全力打造普法新平台
市司法局定期向各区、市属各司法、行政执法单位征集“以案释法”案例,并挑选具有典型意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例利用“一网两微”向社会公布。同时,市司法局鼓励引导市高法、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应急局等单位及时挑选办案经验丰富、善于沟通表达的执法人员开展以案释法宣讲。
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北里社区举办未成年人保护讲座(资料图)
对热心公益普法事业的律师,市司法局相关人员协助联系宣讲场所,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此外,市司法局积极推动司法系统及行政执法机关定期公布案例,结合重要的时间节点、关注焦点和新闻热点进行法律宣讲。结合处置实际案例,有关人员重点引导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宣讲法律。
定位精准化 倾力实现首都普法新模式
市司法局联合市委社会工委、市农委、市妇联等单位,对基层、特殊群体的法治需求进行摸底研判,初步掌握基层社区、农村、企业普法需求,并根据普法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建立工作台账。
结合“以案释法”案例上报工作,市司法局整理了一批以案释法讲义,提供给宣讲律师作为模板和素材。在邀请法律参加宣传活动时,优先邀请与群众所提需求契合度高,同时又经验丰富的律师,确保专业对口、因需施教。
市司法局要求,参加宣讲的律师,都要提前准备课件,并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设计,要精准滴灌,不要大水漫灌,确保讲到群众心坎上、讲到“节骨眼上”。
形成“订单式”管理“平台式” 普法新模式
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市司法局组织开展宣讲活动。比如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重点宣传拆迁、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在宪法修正案宣传中,适当加入宪法元素,以增强群众对宪法内容的知晓率和宪法权威的认可度。
截至目前,北京市的普法宣传基本形成了“订单式”管理,“平台式”普法的新模式。具体流程是:社区(村)等根据需求“下单”,市司法局通过第三方机构“派单”,律师根据特长和时间“接单”;社区(村)“评单”,市司法局“亮单”,律师“读单”。
多个律师或普法团队为同一个社区(村)提供“量身定制”式普法服务,极大提升了普法的精准性和目的性,实现了普法资源的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