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载风霜雨雪,时光荏苒。4700多个日日夜夜,兢兢业业。
他,始终坚定政治信念和法律信仰;他,将青春韶华奉献给神圣的司法事业和辖区百姓;他,就是房山法院长沟人民法庭吕少罕法官。
扎根基层审判 跳出案件思考
自2009年毕业进入房山法院工作后,吕少罕法官先后在执行庭、城关人民法庭、长阳人民法庭、长沟人民法庭工作。
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奋战在司法最前沿,社区内外、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办案的足迹。
吕少罕法官现在所在的长沟人民法庭镇守京畿“西南大门”,法庭辖区东西狭长、山区广大。来法庭打官司的当事人多为山区百姓,每次庭审百姓往返法庭往往需要花上3到4个小时,加上诉讼能力较弱,为了能更好地查明真相、还百姓以公平正义,吕少罕法官常年奔走在乡野之间,用心体乡情察民意,用法解矛盾化纠纷。
炎炎夏日,他顶着烈日组织当事人现场清点涉案财物,制服被汗水浸湿浑然不觉;凛凛寒冬,他深入大山深处,耐心倾听当事人意见,调解邻里纠纷,说到口干舌燥;他多次走进村委会、镇政府、派出所,就案件事实情况向工作人员调查取证;他曾多次到乡村、社区、企业开展普法工作,结合审理的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十几年如一日,“龙乡”的一山一水都镌刻着他对司法工作的无限热爱。
“被告现在楼房盖这么高,以后肯定要影响我家房屋的采光!”一起农村相邻关系纠纷的原告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拆除楼房7米以上的部分。
原告和被告是邻居,原告家在被告的房后,两家原本都是平房。2020年,被告拆除了自家原有的平房,盖了二层楼房。原告担心自家的采光受影响,于是将被告起诉到法院。
吕少罕法官及时组织当事人进行现场勘验,经测量,自原告院落地面至被告屋顶的高度超出7米。吕少罕法官从村委会处了解到,村委会和村建科曾尝试组织双方调解,都未能成功。
由于两家房屋相距较近,被告楼房建起后,原告的采光、通风难免会受到影响,但如果要求被告拆房,一拆一建不仅成本较大,而且极可能激化两家之间的矛盾。
吕少罕法官组织当事人到庭,对他们释法明理,协商解决方案。在多次沟通交换意见后,双方之间原来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和,原告不再坚持请求对方拆房,只要求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经过调解,双方最终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两家人握手言和。
该案调解结案后,吕少罕法官对近半年审理的相关案件梳理分析,发现农村村民之间因翻建房屋引起的相邻纠纷呈增多趋势,这与村民们对相关建房要求中的建房间距、高度等相关标准理解不一有关。
为此,吕少罕法官特向长沟人民法庭辖区内发生该类纠纷较多的村委会发送了司法建议函,就村委会在农村建房方面的工作提出司法建议。司法建议得到了村委会的高度重视,村委会特地向法庭表达了感谢,并针对建议中内容出具了回函。
潜心案件审判,跳出案件思考。在常年基层审判工作中,吕少罕法官勤学善思,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参与诉源治理,积极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急民之所急 调解结案当庭履行率70%以上
吕少罕法官始终坚守为民初心,用心用力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案子。他常说,群众事情无小事,我们应尽我们所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1年秋天,何某等10余名外地新产业工人为讨薪起诉到法院。
“我们都是外地的农民,其他人现在还都在外面打工,只能我一个人先过来。眼看冬天到了,大家都想着今年拿到钱过个好年。”何某从外地来京,向法官倾诉着讨薪的不易和迫切。
吕少罕法官与何某沟通后,了解到他们之前为某公司承建一民宿项目,完工之后,劳务费迟迟未能结清。考虑到这些案件涉及众多新产业工人的切身利益,且当事人讨薪历时长、距离远等因素,吕少罕法官在受理案件之后积极推进案件进度,多次与原告、被告当事人电话沟通。
为能让新产业工人早日领回工钱安心过年,吕少罕法官结合情理、法理,多次耐心做被告公司的工作,努力促成双方调解。被告公司同意由法院主持调解之后,吕少罕法官立即联系到原告,组织在京的新产业工人代表和被告代理人到庭,同时远程指导身在外地的新产业工人登录“云法庭”,线上参与调解。
当所有新产业工人登录上线时,已经到了法院下班时间。窗外夜幕逐渐笼罩下来,吕少罕法官耐心向当事人释法,组织双方逐项核对工程量和对应工资。经过将近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同意在2021年11月5日前向14名新产业工人共给付劳务费20万元。
调解结束之后,吕少罕法官几次进行电话回访,追踪被告履行情况,直至确认新产业工人收到钱款。何某等14名新产业工人特地向法庭邮寄了锦旗,上书“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以此表达对吕少罕法官为民审判工作的感激之情。
结合多年的审执经验,吕少罕法官认识到,某些案件的当事人在调解后并没有自觉履行,甚至逃避履行、拒不执行,以致案件仍要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因此,在调解时,他格外注重当庭履行效果,积极促进义务人当庭履行,使权利人及时获得利益补偿,受损的各种关系得到尽快修复,最大程度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自2021年以来,在他已调解结案的案件中,实质当庭履行率达70%以上,真正实现了解决实际问题、减轻执行负重、缓和社会矛盾的综合效果。
创新智慧审判 首用“共享法庭”解纷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北京这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吕少罕法官带领审判团队积极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式,充分运用北京法院“云法庭”智慧审判,进行线上谈话、调解、开庭,实现防疫审判两不误,年底圆满完成结案任务。
2022年1月,长沟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张某和赵某原来是一对夫妻,二人离婚之后,赵某伙同他人将崔某打成重伤,也因此被判刑入狱,并被判令赔偿崔某医疗费等经济损失。
之后,崔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查到赵某曾作为投保人为女儿投保了一份保险,于是将保单价值列入执行范围。
张某认为,离婚后自己每年给女儿缴保险费,法院不应强制执行保单价值,便提起执行异议。异议被法院裁定驳回后,张某以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将崔某、赵某二人诉至法院。
吕少罕承办这起案件的过程中,核实到赵某一直被关押在外地监狱。受当地疫情影响,监狱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如果要线下面对面谈话、开庭,可能需要经过更长时间。
“我爸被他打成重度残疾,每天只能在床上躺着,治疗和康复都需要大笔的费用,法官,我们真的急需拿到执行案款。”崔某的女儿诉说着自己的困难。
案件要在审限内高效、高质量审结,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要充分保障。面对跨域审理的时空障碍,吕少罕发挥互联网智能办案、便民利民、快捷高效的优势,及时调整办案思维,积极与监狱狱政管理部门联系,又与长沟司法所沟通协调,确定借助司法所与监狱的视频系统远程开庭的方案。
开庭当日,吕少罕法官带领审判团队提前来到司法所,对开庭所需的网络信号和设备进行调试。庭审开始后,吕少罕法官远程连线身在监狱的赵某,组织赵某与线下到场的当事人进行诉辩陈述与法庭辩论,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这是长沟人民法庭首次连线监狱审理民事纠纷,也是“智慧法院”在审执工作的深度运用,推动了“共享法庭”建设。
之后,吕少罕法官积极推动法庭与司法所、监狱等部门多方联动,利用数字化技术,再次“隔空”化解了一起民事纠纷,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方参与的协调办案,提升了审理监狱在押人员案件的司法速度,传递了司法为民的温度和力量。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人民法官,吕少罕法官敢于担当、勤勉敬业,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守政法之圣洁,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法官的风采。
热点解读
直击一线
每次北京国安主场比赛时,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