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库 > 政法动态

北京朝阳检察院发布《金融检察白皮书》:一年办理717件非法集资案,涉案形式升级手法多样

本站发表时间:[2024-01-15]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2024年1月4日,北京市朝阳人民检察院发布2022年至2023年度《金融检察白皮书》(第八辑),立足北京市朝阳区“首都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国际保险+再保险中心”“国际创投集聚区”区域特色定位,采用总分报告的形式,对2022至2023年度朝阳区检察院办理金融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全面盘点,深入剖析金融犯罪案件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对检察履职新举措、惩防并重新成效进行总结。
  2023年朝阳区金融犯罪案件非法集资类仍居首位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朝阳区检察院受理金融犯罪案件773件1809人,其中受理审查逮捕案件400件1011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373件798人。2023年朝阳区检察院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数和人数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2.4%和23.8%。
  案件类型上,2023年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所涉及的罪名分布呈相对集中态势,主要罪名结构与2022年相比变化不大。从罪名来看受理案件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资类案件(主要指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案件)、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罪、洗钱罪、信用卡诈骗罪等,其中非法集资类案件数量为717件仍居于首位,且占比极大,受理数占同期金融犯罪案件受理数的92.8%。
  不同罪名的金融犯罪案件发案趋势迥异,其中部分罪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非法集资类案件数量在2022年呈现下降趋势且降幅52.1%后,2023年重新呈现上升趋势,受理案件数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升31.6%,随着检察机关反洗钱力度不断加大,洗钱案件持续呈上升趋势,受理案件数14件57人,较2022年同期涨幅超130%;部分罪名呈现逐年大幅下降趋势,保险诈骗案件受理数5件12人,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降幅均超50%。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不断推进,认罪认罚适用率逐步提升,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朝阳区检察院审结的金融犯罪案件798名被告人中有718名自愿认罪认罚并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认罪认罚适用率达到89.99%。与此同时,追赃挽损效果进一步凸显,其中追赃挽损工作率56.15%,金额达到数亿余元,案件办理质效得到显著提升。在办理金融犯罪案件过程中,我院积极利用销假销劣、房产抵押、涉两卡案件以及非法集资涉第三方支付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深挖犯罪线索,纠正漏捕106人、漏诉81人,移送对内线索341件,成案309件;对外线索76件,成案13件。最后,在治罪的同时,朝阳区检察院积极投入到金融治理中,对外制发检察建议52件并均被采纳,努力为朝阳区营造和谐稳定的金融环境。
  非法集资类案件宣传名目“全面专业”针对性强
  朝阳区检察院在白皮书中介绍,非法集资类案件延续高发态势,宣传名目“全面专业”针对性强,追赃挽损难度进一步增加。
  非法集资类案件涉案形式不断升级演变,手法多样迷惑性强。犯罪嫌疑人紧跟社会热点锚定金融创新改革,将私募基金、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概念作为宣传噱头,非法募集大量资金。
  非法集资案件嫌疑人往往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信息后,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投资需求,“定制”投资项目,进行“对口”宣传,达到犯罪目的。多数案件中存在着海量的银行流水,资金流转错综复杂,难以查清资金去向,给追赃挽损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难度。
  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犯罪呈现多发趋势,作案手法不断“进阶”,具有产业化倾向。一是非法经营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黄金、期货、外汇等,多数为团伙作案。通过成立看似“正规经营”的公司,并在智联招聘等网站中发布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从事外汇业务。二是无相关业务资质从事证券咨询等业务案件增多。犯罪分子在没有证券咨询等业务资质的情况下,寻找潜在“股民”使用统一话术推荐股票,收取服务费。三是利用专门交易平台,取证难度大犯罪金额难以认定。犯罪分子多使用专业化的交易平台,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查清上述交易平台的真实来源,难以获取平台的后台数据,侦查取证难度较大,犯罪金额难以准确认定。
  金融诈骗案件集中在信贷保险领域,案件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一是信用卡诈骗犯罪主要形式变为盗刷、套现,犯罪链条化特征明显,形成上下游黑灰产业链。获取信息组、办理POS机等设备组、盗刷组、接收赃款并取现转账组等多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犯罪,并通过减少上下游人员之间联系躲避侦查。二是“伪基站+嗅探”等新型盗刷技术利用安全漏洞“隔空取材”,增加取证难度。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盗刷他人银行卡犯罪属于“非接触式”作案手段,隐蔽性高,机动性强,为锁定犯罪嫌疑人及固定证据带来较大困难。三是保险诈骗犯罪集中在汽车保险领域,多表现为多方合谋跨区域作案骗取保险金。因多方共谋,合力实施,保险公司往往难以发现,被动扩大了经济损失。
  网络传销传播迅速,犯罪手段愈加隐蔽,危害后果严重。一是非法传销网络化趋势明显,呈现规模化特征。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空间低成本、低门槛、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不断建立新平台实现交易模式层层传递、迅速复制,规模化蔓延态势迅猛,带来极大金融风险。二是犯罪手段愈加隐蔽,“反向合规”增加侦查难度。犯罪分子一方面利用网络发展大量人员后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和相应的计酬、返利模式,另一方面故意剥离收款账户之间的关系并有意操纵,制造多个独立传销组织的假象,刻意规避传销三级架构和三十人的入罪“门槛”,给侦查取证及案件定性带来一定难度。
  洗钱上游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亲友洗钱和职业化团伙洗钱“双轨并行”,洗钱手段不断“升级迭代”。一是上游犯罪集中在非法集资类犯罪和职务犯罪。2023年朝阳区检察院办理的非法集资类案件洗钱犯罪实现了“零”的突破,职务犯罪洗钱案件数量稳步提升。二是洗钱主体由亲友扩展至职业化团伙,犯罪活动渗透度较高。专业的洗钱犯罪团伙逐渐形成,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以签订合同、支付劳务费等“商业化”模式为上游犯罪分子提供专业化的“洗钱服务”。三是洗钱手段方式日趋多样化、智能化,监管和侦查取证困难。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发展,衍生出专业网络“跑分”支付平台、证券交易、互联网交易等新型洗钱方式。传统与新型洗钱手段交织杂糅,资金转移转换异常复杂,为金融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查明资金来源、性质、去向带来极大挑战。
  朝阳检方将从严打击犯罪护航区域金融安全
  针对以上案件办理情况,朝阳区检察院将继续依法高质量办理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影响范围广的金融犯罪案件。在案件办理时全流程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建立与审计机构的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全面提升金融案件办理质效。依法惩治洗钱犯罪,让“罪”与“赃”无处遁形。
  朝阳区检察院持续加大惩治洗钱犯罪力度,在办案中严格落实“一案双查”机制,并着重对自洗钱行为进行深入排查,通过对资金账户的实质审查,发掘出下游隐藏的洗钱线索。进一步畅通公检法沟通渠道,协同联动凝聚质效共识。不断完善重大金融犯罪案件百分百提前介入、“朝检-朝阳经侦”月度通报会、检法疑难复杂案件联席会等机制,切实发挥审前主导作用。
  2023年,朝阳区检察院依托“市场经营资质和执业资格大数据监督治理模型”,发现非法集资案件中48家涉案公司仍处于“经营状态”,针对该情况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移送线索,建议吊销营业执照,均收到回函。
  另外,朝阳区检察院全力追赃挽损,多措并举守护群众“钱袋子”。坚持查证犯罪与追赃挽损并重,引入大数据思维,加强与审计机构的沟通,探索形成高效快捷的资金分析追溯方法,有效发现涉案财物线索,最大限度挽回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