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手机卡、银行卡“两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昌平区检察院)坚持抓好数字检察工作,以数据革命赋能法律监督,实质性迭代升级涉“两卡”案件漏犯漏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以下简称“两卡”模型),着力构建“上下游”犯罪漏犯漏罪法律监督大模型。从“两卡”案件小切口迭变、升级为假冒伪劣、毒品等六类案件大治理,进一步以数字技术促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有力实现了“上下游”犯罪一体化打击、深挖漏犯漏罪的全面破题。
聚焦主责主业“上下游”模型不断扩充应用场景
昌平区检察院紧紧抓住数字检察“新引擎”,为彻底解决“下游人员接连到案,上游人员踪迹难现”的难题,率先研发“两卡”模型,该模型在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昌平区检察院继续运用数据模型“新视角”,将同种罪名的犯罪拓展到同种犯罪特征的犯罪,总结“两卡”模型建用的经验做法,聚焦常见的、“上下游”特征明显的假冒伪劣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假证假章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毒品类等犯罪,在“两卡”模型基础上构建“上下游”犯罪漏犯漏罪法律监督大模型,采用类型化手段一次性解决“上下游”犯罪中漏犯漏罪的“通病”,实现主动化、穿透式、类案式法律监督。
坚持数据为基“上下游”模型优化升级大数据库
昌平区检察院结合“上下游”犯罪案件办理实际,制定《“上下游”犯罪案件信息强制登记工作指引》,聚焦行为人及其“上下游”人员身份信息同一性及犯罪行为关联性,明确数据提取、归集流程,确保承办人及时、完整、全面地将上述六类犯罪案件审查过程中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及其关联“上下游”人员的姓名、社交媒体账号等信息导入模型数据库。
提升监督质效“上下游”模型持续深挖漏犯漏罪
该模型以涉案人员的姓名、微信号、手机号等关键信息存在重复为数据分析规则,通过数据库后台自动碰撞,筛查关联案件信息,经分析研判后确认有效线索,即可依法开展追捕漏犯、追加起诉等工作。通过模型提示线索,目前已发现遗漏犯罪事实4个,追捕追诉线索40个,已到案23人,在打击犯罪和铲断黑灰产业链取得显著成效。
该模型聚焦刑事检察主责主业,数据获取归集简便易行,为彻底解决漏犯漏罪问题提供可复制的运行规则,在推动追捕追诉漏犯漏罪、侦查活动监督、社会综合治理“三效合一”上持续释放数据效能。下一步,昌平区检察院将继续推动数字赋能,持续打造“抓住新引擎、转换新视角、激发新动能”的昌平检察新方案。
图/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