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库 > 政法动态

把法庭搬到北京的“小西藏”——看三代山区法官如何再续为民情

本站发表时间:[2024-10-15]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通讯员 曹梦楠 谷家旋 闫安
  “早就听说老峪沟被称为北京的‘小西藏’,群山环绕,山高路险,今天开车一路上来,还真是捏了把汗。”
  “我们这里海拔高、位置偏,以前去法院打官司,要坐公交车到40公里外的法庭,一去就是一天。现在法庭设在家门口,方便太多了。”
  ……
  为了减轻村民诉累,2015年7月10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昌平法院)把巡回审判点搬进了大山深处,搬到了山区百姓的面前。一间10多平方米的平房、醒目的国徽、整洁的法台……自此,在昌平最高峰的见证之下,在百年老树的映衬之中,有这么一群人定期到访:他们就是来自昌平法院南口法庭的山区法官。
  王玉民法官是守望这片大山的第一代山区法官。
  第一次上山巡回审判的他,一大早就从南口法庭出发,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经过6个接近180度的弯道,终于来到了巡回审判点。
  为了让更多村民旁听案件审理,第一次在老峪沟巡回审判点的公开庭审设在老峪沟村村委会院内。那天村民们早早便聚集在此。王玉民头顶炎炎烈日、背靠青山绿水,环境虽然简陋,但庭审全程秩序井然、法律程序严谨规范。
  午饭过后,王玉民来到一户村民家中,现场调解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案件。
  刘某与韩某是前后院邻居,刘某家的北房后墙与韩某家宅院南侧相接。刘某称韩某院子南侧种有树木,对其北房屋顶造成损害,瓦片存在破损、脱落的情况。由于两人的院墙紧邻,刘某需要进入韩某家院子才能完成屋顶修缮工作,但遭到韩某拒绝。
  双方当事人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王玉民一边疏导,一边探寻矛盾焦点。原来,韩某拒绝的并不是刘某修缮房屋,而是不认同刘某将屋顶破损的原因归结为自家院中的树木。王玉民以此为突破口,一方面向刘某释明,作为权利被侵害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正确的,但需要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另一方面向韩某释法,前后邻居作为相邻权利人,应当相互给予便利,妥善处理矛盾。
  调解结束后,王玉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拿起笔写下第一篇办案笔记:
  “老峪沟地区的百姓们勤劳质朴,他们是久旱逢甘霖就乐,见五谷丰登就喜,我审理的都是看起来琐碎的矛盾,却都是老百姓心里过不去的“坎儿”,我一定要帮他们把这些坎儿迈过去。 
  简单真挚的话语奠定了山区法官“永远把群众放在心中”的基调,也成为三代山区法官始终坚守的初心。
  时间的脚步匆匆,2016年,山区法官的担子传承到陈振祥法官手中,一同传承的,还有那一本办案笔记,上面记录着王玉民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是别怯生,跟当地村委会、基层调解组织搞好关系,做群众工作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二是别硬扛,年轻人不了解农村情况很正常,可以找人民调解员帮忙。
  带着师傅留下的“通关秘籍”,陈振祥一干就是6年。
  6年来,无论是一堵墙、一头牛,还是一块地,在众人眼中不起眼的“小事”,他都当成“大事”来办,乡间道头、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总是能看到他与百姓聊心事、解难事的身影,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小陈法官”。 
  在这里,小陈法官驱车路程近14000公里,办理案件390余件。他也在笔记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悠悠百姓事,事事非小事。我往前多走一步,民心就会更近一步。
  “遇到任何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2022年8月,陈振祥看着来接任的,和刚来的自己一样年轻的谢宝石,也像师傅一样传授起经验,这让原本有些忐忑的谢宝石倍感心安。
  这天,又是上山巡回审判的日子,谢宝石一到审判点,便赶紧放下公文包,取出卷宗、纸笔和执法记录仪,与书记员步行来到不远处的小院,一群人正激烈地争吵着。
  原来,3月份的时候,村民老李雇了同村老张等几名村民为老王翻新院墙,结果老张在搬石头的过程中被草桔梗戳伤了左眼,被诊断为眼球穿通伤及角膜裂伤。三方因赔偿产生分歧,老张把雇主老李和用工方老王起诉至法庭。
  10点,公开庭审正式开始。“我雇了三个人,其他人都没事儿,明显就是他自己不小心。”“上午在我家搬的石头,下午才说眼睛不舒服,谁知道是不是他身体的问题。”老李、老王你一言我一语。
  老张提交了伤情鉴定结果,并申请证人出庭。谢宝石及时宣布了休庭。鉴定结果降低了老李和老王质疑的声音,谢宝石趁热打铁,立即结合勘验情况,就受伤原因、双方各自是否存在过错、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等释法析理,并巧妙运用邻里相处“和为贵”的理念,从法理到情理几番劝解下,原被告就调解方案达成一致。眼见一场官司从冲突激烈到握手言和,围观的村民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收到赔偿款后,老张专门来到审判点找谢宝石,“我就想来跟您说句谢谢,都是老街坊,当时没有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天晚上,谢宝石在笔记中写下:
  如果说判决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刻度尺,那么调解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温度计。为了“无讼村居”的理想,要把“家”事解决在“家”里,有时辛苦,但却值得!
  这就是昌平法院三代山区法官的故事,如山一般坚毅的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这一片雄伟的大山中,将公平与正义传递进人民的心坎里,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图/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