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辖区某街道通过先锋同行党支部共建机制联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西城法院)立案庭第一党支部,提出纠纷化解需求,西城法院根据申请诉前介入指导调解,与街道形成基层治理合力,高效化解一起租金超千万元的潜在房屋租赁诉讼。
矛盾双方苦水在肚 街道求助法院介入
2020年底,某单位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租用某大厦其中数层作为办公用房,租期六年。2021年,某单位根据合同向房地产公司支付半年的租金1124.57万元。但后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标的大厦无法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单位也无法进行装修,不能作为办公用房实际使用,只能临时用于存放单位物资。今年,单位提出,由于竣工验收备案难度大且房屋已被抵押,即使后续完成备案,在剩余的两年半租期里装修及投入使用,也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所以想要解除合同,并且以所租赁房屋未能发挥预期作用为由要求房地产公司退还一半租金。
“不行,合同签订时我们已对未竣工备案事项进行了磋商,我方并不存在违约情形,而且导致未能完成备案手续的抵押事宜也不影响租赁房屋的使用,房屋的水电、物业费用也在正常发生。如果直接解除合同并退还租金,我们也会遭受巨大损失啊。”房地产公司亦有苦难言,表示不认可对方的解除理由。
街道在了解此事后,也曾帮助协调沟通多次,但始终未能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于是,街道通过先锋同行党支部共建机制,联络到西城法院立案庭第一党支部,希望法院在矛盾成诉前帮助双方解决纠纷。
发挥专业调解力量 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该案涉及房地产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恢复,更关乎西城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我们要做好解纷指导工作,及早帮助矛盾双方解决问题。”西城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韩永飞法官被指派处理此事后,马上前往大厦现场与街道询问起了详细情况。
当前,西城法院已与四十余家调解组织建立对接,形成覆盖合同、侵权、家事、商事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的多元解纷“链条”,实现解纷资源精准对接,解纷力量整合利用。韩永飞依托现有调解组织名录,根据案情特点和争议焦点,筛选出一批业务范围契合、调解员力量配置专业的调解组织,帮助双方解决矛盾。双方共同协商后,选定了某专业调解组织并提出调解申请。该调解组织汇聚有一批具有法律知识、行业背景的专家学者担任专职调解员,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矛盾纠纷调处经验。
调解员老王(化名)是一名退休法官,曾在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三十余年,退休后加入调解组织成为一名专业调解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在矛盾解纷一线继续发光发热。“多打几个电话,多跑几趟现场,只要能帮助化解矛盾,我们多辛苦点也是值得的。”收到该案申请后,老王便积极进行现场走访,组织线上、线下渠道调解,促成双方初步达成了解除租赁合同的一致意见。但双方又因租金退还及水电物业等费用的负担问题产生了新的争议,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指导法官详细了解调解组织前期的调解成果,认真分析双方矛盾纠纷的根源所在,指导调解员老王可以以双方依据合同互负支付、返还义务为突破点展开进一步调解。老王经过详尽调查、仔细核算,发现双方互负给付义务的款项金额相差不大,于是提出互免支付、返还义务的调解方案。双方果然均对这一方案较为满意,调解终于有了新的进展。然而在调解协议的拟定中,双方却又在房屋腾退的细节问题上产生分歧,互不让步。
各方联动共同发力 矛盾纠纷彻底解决
根据双方争议焦点变化,法官再次指导调解员进行新一轮调解。法院、街道、调解组织共同发力,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分析利弊。经多轮协商,当事人从最初的不情不愿转变为积极配合。
“以最快时限、最大程度帮助当事人彻底化解纠纷,就可以避免诉前调解案件不必要地转入执行程序。”在韩永飞的指导下,双方重新达成了调解方案,并现场签署了房屋租赁合同解除协议、调解协议及司法确认申请书。
“法官,我们知道这事儿耗费您很多时间,但真给了我们得偿所愿的惊喜。”看着已经签好字的协议文件,双方当事人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自今年3月以来,西城法院创新推行“先锋同行”工作,与辖区15个街道党组织签订《“先锋同行”党建共建协议书》,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在基层综合治理、涉诉信访化解、“接诉即办”等方面建立联动,创造性地开展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综合治理等工作,推动更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成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一大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