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年专题 > 2021清明祭英烈 > 时代英雄 > 第1期

王肇光:一个转身,就是永恒

本站发表时间:[2021-03-30] 来源:正警事儿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一个人的生命看似漫长,当岁月将他带走时,却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王肇光走了,她的妻子胡洁说:“肇光一生仁爱,即使是离去,他都选择了不给任何人添麻烦的方式……”

王肇光,从警38年,他是一直站在幕后,为他人铺路、鼓掌的政工民警。

只要是人才,他就愿意推一把;只要谁有困难,他一准伸出援手;只要战友需要,他保证随叫随到。

从政治部到反恐怖和特警总队,每一次人生的起承转合,王肇光的脚步从未停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认定的热爱与信念;能够给予众人最大的温情与热度,就是他这名“政工人”始终遵循的质感。

2021年2月17日早,农历正月初六,新年的余味尚浓。

王肇光连续值完两天班,和往常一样笑呵呵地和同事们一一道了再见。

那一刻,还没有人知道这次“再见”,将是永别。

走出楼道,他呼了一口气,突然的降温让呼吸形成一团白雾,他打了个冷颤,快步走到公交站台前,刚给妻子打完电话,要回家和女儿一起吃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公交车缓缓驶来,人群之外,王肇光默默站在一旁的角落里,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等所有人都上了车,他再转身望一望身后,确定没人了,再上车。他心底里总是希望能够照顾到所有人。

这几乎已经成为王肇光的一个习惯,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是如此。

而这一次,转身,便是一生。

几分钟后公交车上一阵慌乱,王肇光倒在了下班回家的路上。

而家里饭桌上一直等着他的那碗饺子,热了又热……

王肇光,男,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生前任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政治处一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警衔。

从警38年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14次,荣获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安民警、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021年2月17日11时57分,王肇光同志值完班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终年57岁。

日历从1963年翻到2021,也似乎只用了一瞬。57年匆匆而过,徒留众人在时光里搜寻回忆。

然后发现,王肇光的每一次转身都是笑对众人,而众人需要帮助时,一转身,他都在……

01转身,成为警察

王肇光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对于小儿子,倍加重视与宠爱。

但宠爱的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规矩,需要王肇光去一一遵守。父亲常教诲他做人要走”正道“。

成年后王肇光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当北京市公安局对外招考时,王肇光遵循了父亲的教诲,报考了警察。

(年轻时的王肇光)

那是个”干一行爱一行“的年代。

当上警察,王肇光被分配到政治部,“组织让我做什么,就去做并且做好它。”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这种要求首先体现在严谨的工作作风上。走进王肇光的办公室,桌面干净,一尘不染,不是他的工作少,是他作为政工民警的保密意识强。

(王肇光办公桌一直保持他离开时的模样)

“师傅说,我们是做人事工作的,必须要有保密意识。经手的文件都放在抽屉里,无论是谁来到他办公室,他都把文件扣在桌子上,然后起身迎接。”徒弟宋京京说。

王肇光工位后面的书架上,文件分门别类摆放整整齐齐,他看的书都是按大小排列的。

这种事事做到极致的作风一直延伸到他接到的每一项工作上。

1996年,政治部为秘书处综合组配备了一台电脑。那时,电脑是高科技新装备,基本没人会用,为了掌握电脑使用技能,王肇光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平米见方的小屋子里钻研,直到深夜。平时学,周末也学,仅用几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四通机向电脑的材料转换工作。

其他人学习时遇到困难,只要求助王肇光,他都不厌其烦,耐心帮助,整个秘书处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接下来王肇光筹建了全局最早的政工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警力资源系统的雏形。

而那段时间,他的母亲因胃癌做了切除手术需要陪护照顾,王肇光加班到深夜后,又去医院照顾母亲,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困难,甚至都没有和同事提起过,凡事都亲力亲为,自己一个人去承担。

从穿上警服的那天起,王肇光就告诉自己:“拼尽全力,为组织奉献一生。”同样的话他也和同为警察的妻子讲过。

(王肇光与妻子胡洁)

王肇光和妻子胡洁从小就认识,是同学也是邻居,比别人多了一层熟悉。

毕业工作后,一次王肇光参加局内的展览活动,偶遇了作为展览讲解员的胡洁,两人这才知道干了同一行。

是巧合,更是缘分,两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那个年代喜欢用书信交流情感,王肇光给胡洁的信中没有更多的儿女情长,却多次提到了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

(王肇光写给胡洁的信中,督促胡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并附上了《中国共产党党章》等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王肇光的女儿也是民警。因为深受父亲的影响,她没和父亲商量,自己主动报考了警察,一家三口,都要为首都公安事业奉献一生。

如此朴素,又如此珍贵。

02转身,去特警

时间来到2006年,王肇光完成了第二次转身。

彼时北京市公安局原特警总队刚刚成立不久,王肇光前往特警总队政治处工作。新成立的部门千头万绪、百业待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面对岗位调整,王肇光欣然领命。

2006年特警第一批招录迫在眉睫。王肇光去全国各地调研,从招录方案的制定、规范的出台到招录人员的选拔,完全是从0到1的过程。

如何打造一支特警尖兵队伍,如何选拔出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王肇光动了不少脑筋。为了提升新警招录质量,他去北京体育大学等多所高校做招警政策宣讲。

招警宣讲稿的打磨王肇光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反复讲给周围人,问他们还有疑惑吗,然后自己再去修正,力求把政策、把特警的精神讲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底。

那天报告厅坐满了学生,将近500人。王肇光在台上讲到特警这支特殊的队伍时神采奕奕,内心是由衷的自豪。

这种荣誉感深深地感染到同学们,他们的眼睛里也充满光亮,“最美警察”龚彪当时就坐在下面。

龚彪坦言:“当时听了肇光主任的宣讲,我被他的话打动。我做不到走上奥运赛场为国争光,但能守护人民,就是带着这种使命感,我加入到了特警总队。”

15年过去了,龚彪成为了“最美警察”,吴小艺成为了世警赛冠军,房刚成为了“枪王之王”……

对于王肇光而言,“专业性”固然重要,而抛开专业性之外的情感与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系好特警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从警的第一颗扣子”,也弥足重要。

为此,王肇光注重特殊人才队伍的建设。

同样是2006年,偌大的北京人来人往,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小姑娘即将毕业,对未来的茫然让她不知去往何处。很多人从她身旁路过,有一个人停下脚步,一个温暖的笑容,带给她一束光。

她叫卢政宁,看到特警招警宣讲的信息,她想也许可以试一试。

王肇光是她的面试主考官,她回忆:“我当时很紧张,看到肇光主任亲切和蔼的微笑时,顿时放松了很多,还记得主任微笑地问我:‘你为什么要报考?’‘我认为我的专业可以发挥能量。’‘我们这里可很辛苦啊,你受得了吗?’”

“我可以!” 卢政宁坚定的回答。

现在,卢政宁已经成长为警营心理专家,每年她都去做新警的心理辅导,帮助新警从心理上完成蜕变。

温和其实只是王肇光性格中的一面。在温和底下,是王肇光讲原则的冷峻坚持。

长期从事招录工作,王肇光心里有一杆重重的秤。有人会来问招警政策,王肇光只是把招录政策流程讲清楚,多余的话从来不多说。

有责任感的人,心里装的是未来。运动员都有陈旧伤的问题,如果招录的队员有陈旧伤就会影响队伍的长远发展。所以招警工作王肇光特别注重陈旧伤的筛查,他工作的指向性永远是为组织负责。

“师傅经常和我们说,我们招录的每一个人都关系到特警队伍的未来,我们要对组织负责!”特警总队政治处民警刘夜宇一直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03转身,回归平凡

又一次重要的转身,是2014年。

王肇光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中,自己悄然退出现职。

走进茫茫岁月,扎根政工系统30余年,那些他熟悉的、热爱的、惦念着的都是有关于组织、人训、考核、谈心谈话……王肇光选择将余下的光阴都交付其中,继续留在政治处工作。

从政治处副主任到民警,职务的“光环”褪去,王肇光没有进行过多的角色转化,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民警,也一直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从现职退下来没多久,政治处有一项考核任务。王肇光主动要求去队伍庞大、任务繁重的单位进行考核工作。

有时几天下来,经常因为谈话和记录的时间太长,嗓子发炎,累的手抖写不了字。测评谈话结束后,王肇光总是对其他人说:“我来汇总材料,你们去忙自己的工作。”然后自己一干,就到凌晨一两点。

(王肇光办公室整理好的文件)

2019年,新警招录工作增加了考察环节,需要到生源地去。王肇光主动要求去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

和王肇光一起去外调的搭档是张大龙,两个人岁数加起来超过了100岁,二人默契十足。

到了目的地,两人都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基本不打车。两人的住宿也是按照最低标准:“能住就行。”有时候是凌晨到的,两人睡两三个小时就起来去工作,绝不拖延。

(王肇光在外调的途中)

2019年的6月,王肇光和张大龙去东北外调。当天没有回北京的航班,为了不影响工作进程,王肇光和张大龙两个人坐了一夜的绿皮硬座火车,整整17个小时,第二天10点多到了北京。

两个老同志“固执”的有些可爱,绿皮火车3人座的位置是可以躺下来的,夜里中途有人下车,旁边的位置空出来。两人都是直挺挺地坐着,实在困了就歪头倚在车窗上,都不肯躺下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规矩,更不能给其他乘客添麻烦。

第二天,王肇光拿着热敷包敷在肩膀,还笑说:“果然岁数大了,身体跟不上了。”

和王肇光搭档,张大龙坦言很踏实:“他工作严谨细致,对自己要求很高。每次出发前,他都非常有规律地把材料整理好,每一个步骤罗列好,然后发给大家。”

王肇光温和且执着,一辈子都在认真做好“政工人”这一个角色,把最朴素的热爱传递给战友。

04把阳光带给他人

在采访的所有人中,人们评价王肇光多为一个字:善。

从政治部秘书处的“小伙子”到反恐怖和特警总队的“老领导”,王肇光是几代人的念想,翻开他的朋友圈,半生沉浮,他真实地温暖过很多人——

现政治部老干部处王伟说:“王肇光是我刚到政治部秘书处时的领导和师傅,他总是笑呵呵的。那时我什么也不会,发明传电报都是他把步骤流程一步步写下来给我。他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怕我们在这里孤单,给我们做饭吃,至今我还记得他教我做的蒜蓉凤尾虾。”

(王肇光做的菜)

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赵雪飞说:“感觉肇光就像邻家大哥一样,没有感觉他是领导,没有任何架子。”

据在政治部工作的周强回忆:”2003年我父亲生病,肇光哥帮着协调医院,车接车送,看完病后又把我一家人送到车站,和我说:’父母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我的母亲也是得的这个病,你不要着急,都会好起来的。踏实地回家陪家人,单位的事情有我呢。‘“

他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每到年底评功授奖时,王肇光总是对同事们说:“民主评议的时候大家不要评我,给年轻人,他们的从警之路更长。”

王肇光慈眉善目,说起话来也温和,站起身来,轻轻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完全没有年长之人的架子。

“他有一种永远会让我好好听他讲话的魅力,他说的话充满智慧,能给人力量。”卢政宁回忆起两人最后一次对话。

“那天我们在楼外相遇,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深谈。我见到他时,就像第一次见到他的样子,脸上始终有温暖的笑容。打了招呼后他欲言又止,已经走出去几步,还是转过身对我说:‘小卢啊,你一直是不争不抢的性格,闷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挺好的。’师傅一直是接纳的状态,他懂我们,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卢政宁此时已经泣不成声。

师徒一场,大抵如此。

反恐怖和特警总队团委书记安毓东,点开与王肇光的微信聊天框,最后一条是王肇光发给他的相关文章推荐,安毓东这才想起来有一次只是和王肇光提到了举办一个活动的想法,没想到王肇光都记在心里了。

两人的聊天记录再往前翻,是一句“生日快乐”。这时安毓东再也抑制不住强忍的眼泪:“以后我再也听不到老大哥祝我’生日快乐‘了……”

(微信对话截图)

当熟悉的声音再次入耳的刹那,我们终于明白了,与一个人生离死别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不是你永远地失去一个人,而是永远地失去了他参与你成长的机会,失去了与他创造回忆的机会……

05把阴影留给自己

同一个宿舍的室友方卫讲述着王肇光生活的细节:”肇光大哥的床头有一盏蓝色的小台灯,是为我们准备的。我们起居时间不固定,他怕我们回来的时候屋里黑,不方便行动,又怕我们不好意思开灯,就一直为我们留着光亮。”

在光线外、阴影里的是王肇光,那束淡淡的灯光对着床外的方向,永远亮着,不刺眼,却暖暖的。

活在这世上,我们是如此渺小。比渺小更微不足道的,是温暖别人后淡淡转身。

甘愿成为阴影里的人,成全旁人,又何尝不是在成全自己。

(王肇光宿舍)

无论什么时候,王肇光都是笑呵呵的模样,好像从来没有烦恼,也没人听到过他的抱怨。

安毓东说:“他就像个过滤器,把我们的烦恼都吸走了。他带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阳光的一面,那么他的烦恼呢?”

王肇光是个有沙发人格的人,能把你装进去,却看不出他在压抑自己的痕迹。

他好像有超强的自愈能力。也许,他把疗愈自己的过程都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里。

王肇光喜欢摄影,尤其拍自然界中的细节,比如一朵花蕊,一片叶脉。

年少时王肇光最钟意的,是脖子前的一个相机,他看到美好的就拍下来,然后制作个简易暗房,自己洗照片。或许从那时便注定,他天生拥有会发现美好的细腻与透彻。

(王肇光朋友圈截图)

王肇光喜欢烹饪,他喜欢烟火气,还要给每一个菜起个吉祥的名字。他表示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家人或同事吃自己做的饭菜盘盘见底,那一脸得意的笑容甭提多开心了。

王肇光喜欢读史书,他透过历史看古今轮回,他学会了用更开阔的视野看问题,他的人生就此也开阔起来。

……

答案,也许就是在这一件件对生活的热爱里,王肇光完成了最完美的转身,安顿好自己,安顿好情绪,往里走,走向自己。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一个个不断转身、告别的过程。

如果在离开后,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我们在漫长的时光里反复回味,使得每次回首都泛着温柔的光……

那么,这样的别离,其实带来了另一种补偿——你永远存在于我的心里。

我们会永远记得,王肇光站在人群外的一角,脸上永远有着阳光般的温暖笑容,等候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引领着我们,点燃着我们,为遇见过的每一个人鼓掌。

就是这样,人生不只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还要成为一支不灭的火炬,从一代人手里交到下一代人的手中,自己只管燃烧。

转身、告别,有些情绪如鲠在喉。

但是你知道,那,并不都是悲伤……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