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莹,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七年间,她解答群众来电来访咨询4万余人次,受理审核、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上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受援人的“守护者”
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有面“民心墙”,它是用一面面缩小版的锦旗拼凑而成,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曾经是一份迷茫和无助、一份渴望和期待。很多时候,我们要做扶弱济贫、匡扶正义的“侠客”。
△受理李大妈的案件
△李大妈送来锦旗
年过七旬的李大妈常年和儿子住在一起,后房屋被拆,她和儿子准备搬回老伴的住处时,遭到拒绝,母子俩把被褥铺在家门口的楼道里住下,一住8个月。她老伴偷偷卖了房子,并完成了变更登记。李大妈找到了朝阳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车莹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为李大妈开辟了绿色通道,并向法院申请为其减免诉讼费。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法律援助中心先后为李大妈提供了确认合同无效、离婚、排除妨害等3个案件的法律援助服务。车莹多次组织援助律师团队集体讨论案情,制定了多套诉讼策略。2022年初,离婚案胜诉,法院从维护李大妈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未支持她老伴的离婚请求;2022年6月,确认合同无效案一审宣判,法院认定买房人不构成善意取得,并支持房产登记在夫妇二人名下;一个月后,排除妨害案件也有了结果,法院判决其老伴每月支付给李大妈4000元的扶养费以保证其正常生活。
至此,李大妈的3个案件均以胜诉告终。今年5月,李大妈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她来送锦旗的时候,落下激动的泪水,她说:“要是没有法律援助,我就真的无家可归了,谢谢你们!”
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法律援助不仅是为群众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很多时候,倾听他们的声音、安抚他们的情绪,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和律师沟通案件进展
△受理案件
王女士小产后,丈夫不仅要离婚还多次家庭暴力,致使王女士患上了重度抑郁,一只眼睛失明,身体多项机能出现问题。咨询过程中,王女士情绪激动,还有自杀倾向。
2022年9月,王女士提出了援助申请,整个援助过程中,车莹亲自督办,联系了年纪相仿、有心理学相关知识且办理妇女离婚纠纷经验丰富的女律师。
受理案件半年后,王女士拨打12345热线提出表扬,她说:“车莹主任每次接待我都特别有耐心,一聊就两三个小时,她愿意听我倾诉,帮我分析法律问题,是朝阳法援给了我生存下来的勇气。”
应援尽援、能援则援,别落下一个受援人。
△老大爷要回养老钱
年过八旬的张大爷住河北省张家口市,因住朝阳区的债务人欠其50万元——这是张大爷的养老钱,他向朝阳区法律援助中心电话咨询是否能够给予援助。
虽然张大爷不能来北京,相关程序办理以及后续开展工作比较复杂,但车莹还是受理了案件。特事特办,立刻就办,车莹当日将法律援助申请表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清单寄给了张大爷,在电话中耐心讲解。张大爷几度哽咽,他说:“打了这么多电话,终于有人管我了!”最终,张大爷和债务人达成协议,欠款将于2023年年底将全部还清。
民心品牌的“宣传员”
△为老年人解答法律问题
车莹担任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以来,通过打造一张“立体化服务网”、建立“精准化服务和部门联动化解纠纷”两大机制,将法援队伍、案件质量和品牌宣传作为三大支撑,探索出“一网两翼三支撑”的法律援助工作新模式。
为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宣传力度,提升“朝阳法援”民心品牌效应,车莹走进工地为农民工群体送去法律援助小折页,讲解如何维权以及申请法律援助的途径;走进社区,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普及婚姻家庭、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走进中小学,告诉孩子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走进监狱,开展法律援助进监狱志愿服务活动,为服刑人员解答法律问题。
车莹借助线上媒体平台打造精品法律援助案例,以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的微视频通过人民日报、法治日报、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台等多个平台进行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送法进工地、进校园、进社区
车莹说
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
就是要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
真正将关怀和温暖
通过法律援助的形式
传递给每一位受援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