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年专题 > 2023“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公布 > 守护正义 > 一

吴可加被评为2023“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

本站发表时间:[2024-01-12]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初见吴可加,一束高马尾清爽利落又干练,刘海下的双眼似乎能洞察一切。与她交谈时,温柔细腻的言语中,却总能让人感受到她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吴可加,我想,她是和煦的春风,总能带给人温暖的力量。”
  作为一名民商事法官,股权债权、投资融资出资减资、有效履行、无效确认、破产清算、股权回购,这些看似枯燥又无趣的辞藻,她早已熟稔于心,并在其间反复权衡当事人的权益。
  自2019年入额至今,她审结后端民商事案件1500余件,她的结案数量、质量始终位于后端民商事前列,且无一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差错案件。库房、土地、工程现场的多次奔走,对当事人耐心地释法说理,每一句判词的谨慎斟酌,她在一次次槌起槌落中寻找正义的答案,守护着副中心的法治营商环境。
  她只想多为企业省点“钱”
  “检测一个就要五万元?法官,我们小公司真是负担不起啊!”
  在一起防护面罩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某科技公司在收到某医疗公司价值45万元的货物后,发现面罩存在着各种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可是医疗公司提供的检测报告却显示产品符合生产销售标准,拒绝退货,这可让科技公司犯了难。
  无奈之下,科技公司将医疗公司诉至法院,想要联系专业的检测机构对面罩质量进行重新检测,奈何检测费用如此昂贵。“至少得检测三个的话,总共45万元的货物,光是检测费用就得花费至少15万元,这个成本也太高了。法官,还有别的办法吗?”科技公司的负责人满面愁容。
  “检测费用太高,外观问题我们来帮你们检测!”为查明医用隔离面罩的质量是否符合双方的约定,吴可加当机立断,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涉案货物储存现场进行勘验。
  在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见证下,由医疗公司随机抽取一箱含100个面罩的未开箱货物,吴可加也从随机抽取一箱中随机抽取10个,共计110个医用隔离面罩产品进行查验。
  此时正值深冬,四面透风的库房冷得像冰库,一个、两个、三个……吴可加和她的助理蹲在地上,在零下五六度的环境下完成了查验并撰写了几十页的勘验笔录。笔录记载这110个医用隔离面罩均存在肉眼可见的外观质量问题:条形码未配齐、包装破损、面罩变形、海绵变黄……,随机抽取的一箱外观不合格率高达100%!
  最终,法院判决双方解除合同,医疗公司向科技公司退还货款、运费并赔偿利息损失。
  “十几万的检测费用对我们来说真是不小的负担,法官们亲自检测,帮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如果不是吴法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去降低企业的诉讼成本,能给企业减轻不小的负担呢!”结案后,吴可加法官高兴地对她的助理说。
  她认为,法官的职业追求不单单是将书本上的法条机械地套搬到案件中去,更多的是要求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企业经营发展不易,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发展中因为不懂法律,不了解诉讼流程,不仅走了很多冤枉路,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法官要在审判范围内多做一些,让企业少花“钱”。
  为更好地解决辖区内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她参与撰写了《中小企业护航计划》,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司法智慧;在2020年疫情初期编写《城市副中心中小微企业商事诉讼指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商事诉讼“通法七十条”服务包,联合区工商联助力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难关,被一些企业负责人称为“及时雨”。
  在长期的审判中,吴可加发现用足用好庭审前置程序,有利于压缩庭前流程周期,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商事案件延期开庭审理事项的实施细则》,推进诉讼流程优化,有效降低了企业诉讼时间成本。
  她善用“笨方法”解决“大难题”
  桌上的几本“大砖头书”,十几箱证据材料,是吴可加的工作缩影。无论是标的上亿、案情复杂的公司股权等商事案件,还是标的不大但关系民生的民事案件,在她心里都有着同等的分量。案卷里的每一份合同、每一页票据、每一单凭证,她都仔细翻阅,不放过其中任何一个细节。
  “他们的车就是质量不合格,新闻都曝光多次了,他们这是欺诈!”
  “车辆并没有质量问题,我们在接到消费者的反馈后,对之前出现异味的情况都进行了免费的材料更换,我们并无欺诈故意。”
  在审理的副中心地区首例“小轿车内部空气异味索赔”案时,她从某地区消费者委员会官网检索多篇2017年以来涉及某汽车企业车内空气质量的文章和百余起投诉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结合案件实际情况,依法准确认定某4S店、汽车生产企业行为虽然不构成欺诈,但车辆确实存在异味质量问题,必然给车主的用车舒适度和用车频率造成较大影响,酌定汽车销售公司对消费者进行一定赔偿,既保护了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正常的商业模式,又让消费者的损害得到了补偿,维护了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商事审判的不懈追求。而专业,是她的执着追求。”通州法院民三庭庭长孙之智这样评价她。在同事们眼中,她是当之无愧的办案能手和业务专家,再疑难复杂的案件,她也能于千头万绪中“抽丝剥茧”,还原真相。
  专业来自于敬业。数不清多少次,吴可加在月光沐浴的法院里伏案疾书、捋顺事实、斟酌判词;为了更高效解决当事人问题,她利用周末时间一直在学习金融、会计知识,并在案件中学以致用。
  她总说:“我用得都是笨方法,多学习一点,相信总会有用得着的地方。”
  她把调研当做更深层次的审判,多次走进企业、走进产业园、走进商务区,调研企业发展情况,撰写的三篇公司类主题案例分别荣获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分析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撰写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司法应对举措调研报告获院一等奖;撰写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民营企业商事审判白皮书》,聚焦通州法院涉民营企业商事审判工作成效,向民营企业提示商事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和防控建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两区”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
  她是步履不停的“行者”
  近日,吴可加审理了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某村民认为某企业种植的50多棵树影响了自家大棚的采光,故要求赔偿。庭审现场,双方矛盾激烈,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僵局。
  “快冬至了,不知道食堂到时候会有什么馅的饺子?”某天中午,她的助理无意中说道。
  “有了!你提醒我了,冬至这天太阳最低、最弱,太阳直射点开始北返,冬至这天不影响采光的话,其他的时间就更不会影响了。”吴可加脱口而出。
  冬至这天,气温零下十几度,吴可加一早就奔赴现场查验,只为得到最为精准的“答案”。
  “法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吹散当事人心中的阴霾,给群众答出一个让他们信服的答案。”吴可加说道。
  基层法院的工作繁杂、琐碎,吴可加来回穿梭于案牍和田间、村居社区等,用心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同时,在法治道路上步履不停。
  “吴法官,您这节课讲得真细致,我这个大老粗也听懂了。”在通州一“普法驿站”现场,吴可加以“股权转让合同常见的法律风险及规避”为主题,从股权转让协议风险来源、目标公司债权债务披露问题、目标公司股东出资瑕疵问题、转让方核心资源落空问题、受让方不及时支付款项等方面,回应企业发展和治理过程中的法律需求。
  在北京电视台“民法典通解通读”直播间,她侃侃而谈,说起典型案例、法律适用深入浅出,打动人心,仿佛在演绎一场刚柔并济的司法艺术。
  在群众家门口、在企业会议室、在学校都有吴可加奔波普法的身影。她说:“我只想离群众近一些,再近一些,让司法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时光会给专注的人打下烙印。“北京青年榜样““通州榜样”“先进工作者”“群众心中的好党员”“最美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是对她长久以来兢兢业业、严谨务实的嘉奖,更是群众们对她工作的高度认可。
  法治化营商环境撬动的是社会大民生。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一个个专业晦涩的术语,她却能判的有温度、有速度,在无数的卷宗上面书写着人与善的温暖。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