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年专题 > 群众在我心中 北京法院第二届“为民榜样” > 人民调解员

孙豫萍:我愿做那盏深夜里,为你点亮的灯

本站发表时间:[2024-02-01] 来源:北京法官 作者:
  她的故事
  穿上法袍的那一刻,她便知法槌的重量和天平的分量,孙豫萍独立办案5年以来,已审结各类民事案件3000余件,2023年位居该院同类法官结案数第一,曾获评昌平法院“人民法庭为民之星”。
  
  夜间法庭,守护星夜“便民灯”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回天社区地区,常住人口达80余万人,人口聚集、职住失衡现象突出,上班族诉讼难问题普遍存在。为此,昌平法院推出夜间法庭工作机制,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数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经当事人申请可在夜间预约开庭。
  
  自2020年以来,孙豫萍共开展夜间法庭200余次,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八小时之外,为辖区内繁忙的上班族和其他因特殊情况不便在白天参与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提供便利。
  在审理一起快递小哥起诉退还押金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快递小哥提出了困难:“孙法官,开庭时间能帮我协调下吗?每天的快递送不完是要扣钱的。”考虑到快递小哥的实际情况,孙豫萍为其安排了夜间云法庭并快速审理案件,判决黑中介依法退还押金。判决后,快递小哥激动地说:“没想到法院晚上也能开庭,太感谢了,这要回来的7000元押金,我要送上万个快递才能赚回来。”
  社区法官,扎根基层解民忧
  为群众办实事并非独角戏,而是一场“大合唱”。街道“吹哨”,法官“报到”,孙豫萍积极响应社区司法需求,提升普法宣传精度、深度、广度,先后为老年人开展“继承小知识、生活大常识”讲堂;为年轻人提供房屋承租风险提示;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普法栏目,传播法治好声音。为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不出门,她利用社区法官工作站为居委会及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百余次,跑熟了街道,也跑暖了人心。
  在辖区社区健身步道建设项目中,部分业主对项目建设提出反对意见。针对这次潜在的群体性纠纷,社区主任紧急联系社区法官工作站寻求法律支持,孙豫萍第一时间梳理项目建设的法律风险,从业主知情权、业主撤销权、各类侵权纠纷风险预防着手,向该社区发送首份《回天地区诉源治理司法建议书》,有效止纷于未发,保障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多次得到市人大代表的高度评价。
  特色机制,用心守护促和谐
  夜间法庭,不只是“夜间的庭审这么简单”,在开展夜间法庭过程中,孙豫萍还发现很多婚姻家庭类案件当事人面对的并非是“感情死亡”而是“感情危机”。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男方起诉离婚,却在庭审中面对法官询问理由时一言不发,女方也始终不清楚为什么走到起诉离婚的地步。孙豫萍告诉他们:“今天先回去,安顿一下家里,晚上吃完饭了出来遛弯,咱们聊聊。”当天晚上,孙豫萍把小两口带到布置温馨的“情感调解室”。也许是更加放松的沟通环境,男方终于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我其实不想离婚,但是压力太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说出了很多夫妻相处、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的矛盾和分歧。女方沉默着听完了,流着眼泪说:“你已经很久没有跟我说过这么长时间的话了,没有想到你这么不容易,对不起。”夫妻双方当场表示不再主张离婚,一起面对生活里的沟沟坎坎,渡过难关。
  每一位陷入家事纠纷的当事人,对日常而又普通的幸福最为渴望。在这里,孙豫萍用心用情守护着每一位普通老百姓最简单的渴望,为濒临破碎的家庭解开心结。
  推介人: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伊然
  昌平法院开设的夜间法庭,解决了我们回天居民的诉讼难题。现在回天地区的上班族,再也不用担心打官司请假扣工资的问题了,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民司法服务。孙豫萍法官既是回龙观法庭主要负责夜间法庭的法官,同时也是我们龙泽苑社区的社区法官,真正落实了“假如我是当事人”的换位思考,她就是我们身边的“为民榜样”!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