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丑不可外扬”,是很多家庭婚恋类纠纷当事人心里的潜台词,也让此类纠纷难以被外界发现,小矛盾有时就一步步演变成了恶性事件。同时,“清官难断家务事”也从侧面反映出此类纠纷的化解难度之大。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为此,北七家镇党委政府以平安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机制全衔接、力量全整合、网格全覆盖”的家庭婚恋纠纷化解“三全”工作法,通过建章立制打通各部门协同化工作壁垒。
派出所与司法所共享矛盾信息、人民法庭与司法所建立全流程解纷协作机制、爱家普法团队和巾帼亲情服务队走村入户用自治法治德治理念筑起第一道防线……就这样,以往部门间信息不通、协作无章可循、质效难以评判、矛盾发现缺乏抓手等一系列问题得以破解,群众家里出现家庭暴力、婆媳矛盾后,主动找居委会、司法所寻求帮助的故事越来越多,不少“积案”开始浮出水面,一件件纠纷得以化解,以家庭“小平安”构筑起社会“大平安”。
打破藩篱实现多部门协同跟进
北七家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30.9万人,诉求多发,2022年镇里12345热线接收的诉求单中,涉及家庭矛盾的比例不足1%。然而,在昌平法院北七家人民法庭,涉及家庭矛盾的立案量占全年新立民事案件的20.1%;全镇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的家庭矛盾纠纷量,占所有纠纷类型的四成以上。
“不难看出,此类纠纷存在隐蔽性强的特点,如果家庭内部持续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北七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薛岩说,为破解“发现难”这一顽疾,北七家镇将家庭婚恋纠纷排查化解纳入全镇平安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压实并打通妇联、信访、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职责,形成了“三全”工作法。
“1个多月前,相关职能部门向我们转移了一条涉家庭暴力的线索,称涉嫌施暴的孙大爷很难沟通。”北七家镇司法所副所长吕明凤说,接报后她当即启动联合调处机制,组织镇妇联、居委会、村居法律顾问等多个部门上门了解情况,希望以此向孙大爷施加压力,劝其改正错误。
然而,各部门动之以情的“软”,并没换来孙大爷态度的转变。常年从事调解工作的吕明凤当即转变方式,“如果你痴迷不悟,继续家暴,法院可依申请发出人身保护令”。面对这样的“硬”,孙大爷也只是点头回应“知道了”。
吕明凤知道,“软硬”兼施的同时,还需要坚持。就这样,各部门持续跟进,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向孙大爷发送典型案例、法律规定等,了解其思想变化。“没想到你们会一直紧盯不放地对我进行普法和警示,我也真心认识到了错误,以后都会和老伴和谐相处。”最终,孙大爷主动认了错,再也没犯过。
“上个月相关职能部门就向我们共享了十几条线索。”吕明凤说,目前北七家镇司法、公安、法庭、妇联、信访等单位已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协作调解机制”等,对共享频率、触发条件、协作模式、信息流转、质效考评等作出详细规定,各单位内部同样以建章立制的形式打通不同职能科室间的藩篱,以“机制全衔接”促“力量全整合”,打造各职能部门“内外双协作”的工作模式。
府院联动让矛盾在法治化轨道化解
“在北七家法庭,有20%的民事案件都涉及家事纠纷,这里自然是发现家事矛盾纠纷的重要窗口。”北七家法庭负责人朱晋华说,法庭与镇司法所签订了《共建协议》,将基层调解资源、普法力量相互衔接,在受理涉及家庭暴力、离婚、继承等民事诉讼前,“庭所”先行对接属地村、社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功的再进入立案程序,“这样也可让群众更熟悉家门口的调解服务平台”。对于基层排查出的纠纷矛盾,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可通过法庭绿色通道快速办理,以此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杨某婆婆的母亲去世后,名下留有村内定向安置房一套、村经济合作社户籍股若干,家庭成员间关于遗产的继承产生了纠纷。事实上,类似这样的纠纷在北七家镇多个村都存在,化解这些纠纷亟需先行明确定向安置房的归属。对此,镇司法所请来北七家法庭的法官,制定出“析产继承案件工作方案”和“调解笔录模板”等,指导调解员根据模板结合各家实际展开释法说理。很快,在村人民调解员的帮助下,杨某一家对遗产分配事项达成了共识,案情及调解书随即通过“庭所共建”机制完成了信息流转,法庭接收后当天即为杨某家人出具了司法确认书。
在北七家镇副镇长李娜美看来,良好的府院联动可以让复杂或同类型家事纠纷在法治化轨道予以快速化解。据李娜美介绍,依据相关机制,村(居)委会排查出此类纠纷后,即可“吹哨”。司法所、社区民警、村居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协同配合,因案定策,通过上门服务、精准普法等形式充分了解当事人实际诉求,从源头化解矛盾,化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合法维权,形成全链条、负责任、有温度的排查化解体系,让群众遇到家事纠纷后愿意找家门口的村(居)委会寻求帮助,“说的在理,维权有道,群众自然就会口口相传”。
家住望都新地社区的居民贾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几天前,贾女士遭遇了家庭暴力,对“居委会能帮忙”早有耳闻的她,当即就找了过去,“我想去妹妹家住几天,丈夫还不让我走”。接待她的居委会副主任宋震获悉后,找来社区民警和调解员一道上门对贾女士的丈夫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帮助她收拾好行李上了车。几天后,贾女士收到居委会的回访电话,询问其目前的情况,“丈夫已认错,我也打算回去了”。
这样的故事在北七家镇并不少见,为了让群众更好地获得帮助,北七家镇依托村(居)委会,吸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纠纷化解工作经验的“巾帼亲情服务队”队员、志愿者,与村(居)两委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区民警及村居法律顾问共同组成家事纠纷化解队伍,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纠纷预防化解网格,通过“网格全覆盖”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的村规民约很管用
“出了矛盾有人帮忙调和自然是好,但更好的是家庭成员能够和谐幸福的过好小日子,小吵小闹后能快速自我调节,重归于好。”李娜美说,为进一步培育社会自我消解家事纠纷的能力,北七家镇要求各职能部门做好家事纠纷线索摸排和工作台账,动态分析台账数据,根据矛盾特点、群众需求等定制化做好普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并根据区域特点邀请群众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方式助力家庭和谐幸福。
家长里短的事,当然是群众自己讲起来最走心。爱家普法团队是北七家法庭依托普法需求成立的一支专门普法队伍,讲的正是跟家长里短紧密相关的法治知识,不仅有走进社区的巡回讲堂,还有群众喜爱的直播间“云普法”,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由妇联倡导建立的巾帼亲情服务队,则更擅长走村入户开展法律政策宣传、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等工作。几天前,队员刘巍就上门跟居民开展一次聊天式的法治德治宣讲,“家里意见达成一致了就好,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说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负总责,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协助和配合孩子爸妈,所以您家里有开家庭会议商量事的习惯特别好,涉及孙子辈教育的事情也可以多听听娃父母的意见”。
在北七家镇东沙各庄村,以往时不时就有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甚至打骂老人的事,对此,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提出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新增“对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妇女、儿童,打骂父母的行为进行惩处”的条款内容,包括写保证书、公开栏曝光等,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减免村集体发放的相关福利。此后,对老人不好的事在村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村规民约”好使的事,也就这样在北七家传开了,现如今,全镇44个村(居)全部制订并优化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对破坏家风文明、精神文明的突出问题进行约束,由群众自定自管、相互监督,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昌平区委政法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事理、法理、情理’相贯通,‘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作为破题之基,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穿平安建设工作始终,不断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调联动机制,积极搭建‘五方共建’等协商议事平台,发掘并推广北七家镇‘三全’工作法、龙泽园街道‘伊然团队’等基层先进典型,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昌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陈进利表示,昌平区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推动昌平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